何建坤:解读《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本文摘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经济转型,同时对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健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协同效应。
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经济转型,同时对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健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协同效应。
《声明》称,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目标,并努力减排28%;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此外,中美将在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领域开展技术合作,包括先进煤炭技术、核能、页岩气和可再生能源等。
中美双方应对气候变化上的积极姿态,受到国内外社会关注。此份联合声明的签署有何重大意义?中美两国的减排目标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如何才能实现目标?财新记者专访清华大学教授何建坤,解读《声明》中的两国目标与举措。
何建坤现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作为中国代表团专家参与全球气候大会谈判。何建坤的研究领域包括能源系统分析与模型、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战略、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财新记者:在APEC刚结束、全球气候大会第20次缔约国大会(COP20)即将于12月在秘鲁召开之际,中美两国发布这份声明,您觉得意味何在?
何建坤:《声明》的意义,我想说三点:第一,中美两国分别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从碳排放量来看,也分别占全球第一和第二。两个国家联合发表这个声明,首先展现两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这对于明年年底在巴黎会上能够达成全球协议,将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声明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完全是被动的负担,而是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过去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过多消费了地球资源,侵占了大气的环境空间,过多向大自然索取和排放废物,导致全球生态危机,已经不可持续。应对气候变化,是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难得机遇,谁抓住这个机遇,谁就发展得好,抓不住机遇就会被边缘化。所以说各国要合作共赢,温室气体减排不仅是责任义务的分担,而要成为发展机会的共享,多方的合作共赢。我觉得这个声明有助于推动这一点。
第三,《声明》开头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这非常重要。有了这个原则,就能够给发展中国家一个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应对气候变化,涉及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大家都有责任,但是因为各国发展阶段、能力、历史责任不一样,各国尽管都做努力,但减排目标和减排承诺形式都有差别。
德班平台谈判中争论的一个焦点,就是要不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声明》中肯定了这一点,我觉得是代表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发展中国家未来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争取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点。文件中有这么一句话,是我们努力争取的结果。美国同意了,基本上就定调子了。原来在谈判中,发达国家一直想淡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声明》把这一点强调出来,我觉得对引领未来谈判的基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财新记者:《声明》中,中国的目标有两个,一是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二是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为什么是2030年达峰?这样的结果是怎么算出来的?
何建坤:什么条件下二氧化碳排放才有可能达到峰值?从专业上讲,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度必须高于GDP增长速度,这样才能达到峰值。
上世纪70年代后,发达国家陆陆续续达到峰值。欧盟有些国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峰值,美国较晚,2005年才达到峰值,日本也是在2005年-2007年才达到峰值。
这些国家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值时的共同点是进入了后工业化,经济增速缓慢,GDP增长一般不高于3%,基本是内涵式增长,没有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产能的扩张,第三产业占比70%以上,能源需求趋于饱和,这个时候即使单位GDP碳强度下降率在2%?3%左右,也有可能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
中国努力在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值,届时同发达国家达峰值时候比,中国经济社会在发展水平更低,在发展阶段上更早。经济社会仍需持续较快发展,届时GDP潜在增长率仍为4%?5%左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就必须使单位GDP碳强度年下降率达4%?5%,远高于发达国家峰值时的水平,所以我国比发达国家在更早的发展阶段实现峰值会有更大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