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风电机组出质保”困局
发布时间:2014-07-24     来源: 《风能》杂志
本文摘要:  是到了应该认识和解决风电机组出质保期问题的时候了。  先来看看这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并网运行的风电机组已达6 2万台
  是到了应该认识和解决风电机组出质保期问题的时候了。
 
  先来看看这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并网运行的风电机组已达6.2万台,其中2012年以前安装的机组约4.6万台。按照以往市场上机组供应合同的约定,应有74%左右的机组已出质保期或临近质保期结束,而实际情况却是,3.4万台机组中的大多数还没有进行质保期验收,涉及质保金数额数亿元。也就是说,因为机组质保期不能按时结束,制造商有巨额质保金没有能够收回,这是问题要害所在。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质保金是制造行业销售产品的惯例,以风电机组为例,开发商为了降低购买风险,通常会押下制造商10%左右的销售额作为质保金。产业发展初期质保期通常为2年,后来由于部分机组质量问题频发,以及机组产品由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市场变化,质保期大多延长至3-5年。制造商为了卖出更多的机组,不得不接受5年的质保期,待质保期结束后,如机组质量达到合同要求,才可收回。
 
  然而,目前能够如期收回质保金的风电机组制造商却不多。
 
  听听上游制造商的说法,你就能看到这个问题有多大的杀伤力。据国内一家知名制造企业提供的数据显示,这家企业2012年之前的质保金占款超过20亿元,是其2013年全年利润的5倍。这家制造企业的负责人担忧:“这种状况不仅让制造企业在质保期间的机组维护
 
  ‘缺血’,也对企业在改进产品质量和新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带来消极影响,这几乎动摇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该负责人表示,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由此带来的恶性循环会严重伤害到我国风电产业的根基。由此可见,盈利的制造企业尚且如此,亏损或经营困难的制造企业就更惨了,被押的质保金款项很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要不回押在风电场上的质保金。”这家知名风电机组制造企业负责人记者抱怨:“按照合同,出质保期后,如果风电机组达到约定要求,质保金就应该还给我。”
 
  而与此相关的风电开发商项目负责人则不认同上述负责人的说法。这位来自风电开发企业的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风电机组质保期延长或难出质保,其主要原因在于质量问题。从保护自己权益的角度看,开发企业延缓机组出质保期的做法并不过分。”该项目负责人认为,部分风电机组的质量难以达到合同要求。
 
  这看上去都是风电开发企业延迟机组结束质保期“惹的祸”,然而,问题并非这么简单,据记者了解,开发企业也有自己的理由和苦衷。
 
  长期跟踪国产风电机组运行表现的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下称鉴衡认证)发现,买卖双方在故障率、实际功率曲线、机组实际状况与合同和认证证书一致性三个方面争议最大。
 
  制造商习惯使用可利用率衡量风电机组的可靠性,但开发商倾向于使用故障率。鉴衡认证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只通过机组可利用率并不能反映机组的可靠性。故障率则更能直观的表示故障频次以及故障时间间隔等指标,这也与现场工作人员的直接感觉更接近一些。”
 
  比如A机组在100天内出现了3次故障,排除故障共消耗了3天时间;B机组在100天内出现了1次故障,排除故障也消耗了3天时间,那么A和B机组的可利用率均是97%,但显然A机组的可靠性要差一些;其次,频繁的故障也会延长机组处于从启机、切入到额定功率之间的时间,降低了机组的功率曲线,最终影响的是发电量。而两个机组的可利用率却是一致的。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