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涅槃
本文摘要: 导语:整个风电行业都在等风来,目前来看,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不排除国家为推动海上风电示范性项目的开展,出台一些刺激
桂山模式
今年以来,海上风电重启呼声高扬,媒体盛传年内会有7个甚至更多项目开工,但如果标杆电价政策不落地,实际开工情况肯定大打折扣,恐怕连一半都没有。
在确定开工的几个项目中,珠海桂山项目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
珠海桂山海上风电项目是广东省首个海上风电项目,设计总装机容量200MW,将安装66台海上风机,属于近海风电场,位于珠江河口的伶仃洋水域,万山群岛范围内的6个岛屿附近。配套建设110kV的海上风电场升压站,通过35kV海岛联网电缆相联,并通过110kV送出海缆与陆上电网接入站并网。这个项目有几个特点,一是近海项目,需要建设海上升压站,海缆费用增加;二是位于广东沿海,台风高发区域;三是项目地质条件欠优,施工困难。所有这些都使投资成本高企,该项目总投资44.5亿元,设计年发电量49591.5万千瓦时,单位千瓦造价高达2.2万元。
这样一个投资巨大的项目推进速度却相对较快,除了海上风电本身繁复的审批程序,其他由开发商主导的环节执行效率相当高。究其原因在于这个项目的投资主体形式及其商业模式。
桂山项目的业主单位是南方海上风电联合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6月,是一家由南方电网综合能源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了广东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粤电力、明阳风电、广东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国电电力广东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大唐国际、三峡新能源、广州发展新能源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合资成立的海上风电开发公司,除了南方电网综合能源公司占股20%外,其他8家分别占股10%。
这样的投资主体在海上风电开发中几乎前所未有,其中包括了电网、整机制造企业、发电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企业等等涉及海上风电不同环节的单位。在电网企业的主导下,通过将各利益相关方捆绑,一方面凝聚整合了所有可用资源,另一方面又分散了海上风电的高风险和投资压力,并且到了项目后期,发电并网的衔接早已通过电网的介入得到解决,最大程度上缩减了各方协调的时间和成本。
尽管目前项目尚未正式开工启动,但这种商业模式对所有有志于投资海上风电的开发商都是一个重要启示。在高风险、高投入,且还有那么多不明因素的行业里,如果你的项目不像东海大桥项目那样备受政府支持,又不是龙源那种自身实力强大到能消化风险的企业,那就要想办法做多方捆绑,寻求各方支持。
即使在全球范围内,海上风电都仍然是相对困难的投资选择,但在欧洲,尤其是英国、德国等海上风电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起码能保证两点,一是有一个明确合理的价格机制,二是有一个有效流畅的跨部门协作机制,再加上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其发展前景无疑比中国明朗得多。在国内,支撑企业坚持投资海上风电的主要还是对政府发展绿色电力的信心,以及东部区域电源结构调整的压力。然而,在一个缺失的政策框架下谈海上风电发展,对整个能源结构的调整几无任何作用。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电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日前撰文称,“截至2013年,中国已建成43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的成绩与中国‘十二五’规划50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的目标相比仍相差甚远。同时如果一些问题(电价、协调机制)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仍将是小打小闹,难以成器”。
多年过去,海上风电仍然只是少数人的游戏。
(全文完)
选自《南方能源观察》2014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