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涅槃
本文摘要: 导语:整个风电行业都在等风来,目前来看,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不排除国家为推动海上风电示范性项目的开展,出台一些刺激
昂贵试验
传言将于年内开工的四个特许权招标项目,其实只有江苏海上龙源的大丰项目在做实质的前期工作。被认为在海上风电领域经验最丰富的江苏海上龙源在如东的试验和示范项目中投入了高昂的成本,才得以成为最有底气的开发商。
2008年,江苏海上龙源在筹建期间,江苏省能源局局长李玉琦曾与张钢谈话,建议江苏海上龙源为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做试验。李玉琦认为,国家将海上风电作为未来风电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但当时国内风机事故频发,质量良莠不齐,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贸然大规模往海上开发,最后的结果可能得不偿失。龙源作为中国风电领军企业,是不是可以考虑为国家做一个试验,建设试验风电场,一方面为中国海上风电探索施工方式和路径,另一方面为风机厂商提供试验平台,避免他们盲目下海。
张钢把这个想法上报龙源集团,得到了集团的支持,制订了“先小规模试验,再中等规模示范,后续大规模开发”的思路,江苏海上龙源公司在32MW的试验风电场投产并网后,又完成了150MW示范风电场的建设。考虑到项目的试验性质和困难程度,龙源集团并没有要求江苏海上龙源公司实现盈利。
这也并没有让江苏海上龙源轻松多少。这个32MW的试验项目一开始也没有电价,是在项目基本建成后,公司负责人才向当地物价部门一层层反映,定下了0.778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150MW示范风电场也沿用这个电价。32MW项目是在2010年9月28日全部竣工投产的,与东海大桥项目相隔不远,但电价却相差近两毛。
许多业界人士认为,潮间带项目较近海项目施工容易,成本较低,所以电价应与近海项目拉开距离。但江苏海上龙源公司通过实践给出了另外一种看法。
江苏海上龙源公司副总经理高宏飙告诉记者,单从账面上看,0.778元的电价稍微能让公司有点盈利,但有两点没有考虑在内,一是从全生命周期成本来看,后期的运营维护投入压力更大;二是施工费用没有核算进去,由于施工单位是龙源与振华重工合资成立的江苏龙源振华海上工程公司,与江苏龙源海上公司是分开核算,所以施工费用并没有算入项目的成本中。
高宏飙认为,潮间带资源本身面积和范围肯定相对潮下带要小,很多人觉得潮间带区域会比潮下带区域容易建设,其实不然。江苏海上龙源的经验表明,潮间带海上风电建设最困难的正是施工,如东几个项目的施工设备必须量身定做,且通用性低,龙源振华投资了四五个亿的施工船并不能用于其他条件的海上风电施工。并且潮间带项目施工窗口期短,退潮时期,大型的施工设备无法在滩涂上来去自如并顺利施工,“我们联系过很多专业的施工队,包括做大型桥梁工程的队伍,都做不到。”
“反而近海施工现在已经渐趋成熟,国内国外的施工单位都可以做。觉得潮间带好做其实是一种误区,另一个跟我们如东项目同期拿到路条的项目至今没有解决施工难题”,高宏飙透露,“至于成本方面,表面上看潮间带造价确实较低,但这套施工设备的成本并没有摊销进去。如果一定要对比,建设前期近海项目的投入还是比较高,毕竟离岸距离远,基础平台投入较高;但如果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算上运行维护,由于潮间带施工设备量身定做,不适用于其他项目的特性,以及施工期短的问题,整体考虑,两者的总投入相差并不如业界想象的那么大。”
若不把施工费用核算在内,如东潮间带项目的平均成本为15000元/千瓦,如东整个项目经过扩容,整体容量达到23万千瓦,总投资达到35亿元左右。
与颇受政府支持、略带政治意味的东海大桥项目相比,龙源的如东潮间带项目更像一次企业的实践行为,消化如此高昂的成本和技术风险主要凭企业自身的能力。随着将来海上风电往深水远岸推进,潮间带项目预计不会大规模增加,但现有已规划或在建的潮间带项目,光是在江苏就有将近200万千瓦的容量。江苏龙源海上公司作为目前潮间带项目开发经验最完整、最成熟的开发商,始终占据着制高点和绝对优势。
RWE Innogy公司Gwynt-y-Mor海上风电项目的项目总监Toby Edmonds认为,在海上风电行业,学习曲线的建立相当重要,其效应可能会对价格产生戏剧化的影响。龙源所做的正是这项工作,尽管这个行业投资成本始终居高不下,但有了如东潮间带项目的经验,这家公司在下一阶段的海上风电规划推进中仍然比其他企业更具勇气和信心。
张钢认为,海上风电是一个从近海到深海推进的过程,包括大丰特许权项目的离岸距离也往海里推了几公里,投资成本势必增加。作为一个企业,投资一个高投入、高风险,但目前还远远不算高回报的行业,对这个行业未来的经济前景到底抱持什么样的想法?“我们还处于小规模的试验阶段,还在摸索,对企业来说,经济性当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现阶段,我们首先要考虑占领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