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海上风电涅槃
发布时间:2014-06-16     来源: 南方能源观察
本文摘要:  导语:整个风电行业都在等风来,目前来看,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不排除国家为推动海上风电示范性项目的开展,出台一些刺激
 
  施工成本坚挺
 
  相比主设备成本,真正下降空间不大的其实是施工成本。建设一支成熟专业的海上风电施工队伍的投入,动辄需要好几亿,且不同于主设备市场,海上风电施工的高门槛和高专业度决定了这个行业的竞争不会太激烈,因此不会带来大幅度的成本下降。
 
  目前,国内海上风电施工单位中只有一个霸主,那就是中交三航局。这家中交系统的航务施工企业占领了目前海上风电安装市场超过70%的份额,手头上的订单总额超过55亿元。
 
  但龙头地位并没有让中交三航局在海上风电的困难时期好过多少。中交三航局中标了四个特许权招标项目中的三个,在这三个项目停滞期间,中交三航局庞大的施工队伍几乎完全闲置,全靠公司养着,中交三航局董事长方彦透露,“海上风电停摆这几年,我们的成本压力很大,光是一艘‘风范号’一年的折旧费就要三千万”。
 
  “风范号”是中交三航局海上风电施工的专业安装船,斥资3亿多元打造,只用于海上风电安装,另外还有两个由荷兰引进的液压锤,各1.5亿元,加上在一些地区有大型的海上风电安装基地的维护费用,缺乏开工项目的三年来,中交三航局只能用其他较为通用的船只去做其他码头、桥梁等工程,以缓解压力。
 
  今年,中交三航局将有东海大桥二期和珠海桂山两个项目确定开工,其海上风电业务情况将有明显好转。但当方彦谈到整个行业的成本问题时,则表示其下降趋势并不明显。他这样解释道,海上风电施工成本主要由材料成本加船机成本组成,材料成本方面,今年以来钢材价格正在逐步下调,比起当初投标的价格有所下降;船机成本则相对固定,近年来没有太大变化。对施工单位来说,更多的项目开工,设备的可利用率提升,其成本压力自然有所下降,但近年来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因此,总体来说其对开发商的报价不会有明显的下降。
 
  这也是由整个海上风电安装市场的发展态势决定的。海上风电施工是个新兴产业,打造专业施工设备和团队所费不菲,三四年前基本没有专业从事这项工作的公司,但现今,海上风电却成为部分传统船舶、桥梁、重机械加工、海上工程公司转型的重要方向。中交三航局在这一领域先行先试,其后中船重工、振华重工等公司纷纷试水,作为整机制造商的明阳风电在全产业链发展策略的思路下也引进打造了自己的施工团队。这个行业一时间显得遍地开花,形态多样。
 
  然而,真正能分食到海上风电蛋糕的只有寥寥三四家企业,市场份额高度集中。方彦表示,这个行业的准入门槛太高,对比陆上风电施工很多地方电建都能做的情况,海上施工对设备和专业水准的高要求决定了这不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
 
  中交三航局副总经理季振祥告诉记者,虽然过去三年海上风电一片沉寂,但公司判断其作为能源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这一事实没有改变,因此利用这段空闲期,进一步完善海上风电设备队伍的建设,使其更加成套化,目前中交三航局下面七个主力公司,每个公司都有一支专业海上风电队伍。
 
  在施工技术方面,中交三航局开始强调不同项目的量身定制化,保证面对不同海洋环境和地质条件都可以提出最合适的基础施工和吊装方案。尽管施工成本下降困难,但中交三航局仍尽量提出最经济的方案,“无论基础形式是单桩、高桩承台还是导管架,我们要做全方位的设计测量,匹配最佳的工期方案、最严格的质量把控,尽可能为业主单位降低工期和费用,节省投资”,季振祥介绍,工期降下来,投资方可以尽早投入发电,提高收入。
 
  有风电专家认为,中国海上风电的施工安装水平并不比国外差,主要也是由于目前国内的航运、桥梁等重工企业具有相当高的海上施工技术水平。但除了中交三航局以外,其他安装公司很难将业务重点放在海上风电上,目前项目稀缺对施工单位来说是最大的发展障碍。龙源振华重工海上工程公司攻克了潮间带施工这么大的难关,但后续发展仍有很大压力。方彦认为,像这样由开发商和重工企业合资的公司,也是强强联合,但未来最可能的路径是重点转向海上风机维修。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