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海上风电涅槃
发布时间:2014-06-16     来源: 南方能源观察
本文摘要:  导语:整个风电行业都在等风来,目前来看,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不排除国家为推动海上风电示范性项目的开展,出台一些刺激
 
  二十五年的考验
 
  一位东台特许权项目参与者向记者透露,尽管有标杆电价年内出台的消息,首批特许权招标项目前景仍不明朗。在项目停滞的三年里,4家开发商都尽力做了一些前期工作,但除了龙源电力,其他公司在海上风电开发方面都没有太多经验,不敢做实质性的投入,而江苏海上龙源公司已经在做海上升压站的设计、建设陆上监控中心以及电缆招投标。
 
  这位参与者还提到一个情况,除了标杆电价没有最终出台,导致开发商不敢贸然行动以外,风机主设备的不确定性也是阻碍项目推进的因素之一。
 
  相信大家犹记得,在海上风电首批特许权招标中,投标主体采取的是开发商与主设备厂商、施工单位捆绑的形式参与。当时,中标射阳、滨海项目的开发商中电投和大唐捆绑的是同一家主机厂商——华锐风电,华锐也因此成为这次招标中的设备商大赢家,总共100万千瓦的项目容量独占60%的份额。但在过去两年,华锐相继出现多次质量事故和重大人事变故,其在风电行业中的排名和市场份额大跌,声誉严重受损,这两个项目的开发商不希望继续使用华锐的风机,正在寻求解决办法。不但受到特许权项目开发商的质疑,原本作为东海大桥一期项目设备商的华锐还在二期项目的主设备招标中落败,二期改用上海电气的3.6MW海上风电机型,华锐的海上风电市场前景堪忧。
 
  除了华锐成为一个尴尬的存在,整个海上风电风机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排名前十的厂家基本都具备了自己的海上风电主力机型,目前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除了金风、华锐两家起步较早的厂家,上海电气、明阳、湘电等拿到地方项目订单的厂家也在崛起,与东海大桥项目时期全国只有一家厂家能做海上风电风机的情况已经截然不同。
 
  虽然目前开发商的选择更多,但这些厂家的质量与能力是否能满足海上风电的发展要求?江苏海上龙源的如东潮间带试验风电场建设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如东潮间带试验风电场内引进了八个厂家的九种海上风电机型,在风资源条件相近的同一片区域安装比较,性能质量优劣一览无遗。
 
  根据江苏海上龙源副总经理沈启海介绍,试验风电场几年运行下来,表现最好的是远景的风机,发电量连续几年排名第一,今年以来,金风的风机表现也在提升。沈启海认为,远景之所以表现突出,主要原因在其零部件质量过硬,“所有核心零部件都是国际一线品牌,故障率较低;其他一些厂家如果选用的零部件品牌认可度不是那么高,故障率明显就高”。
 
  此外,除了32MW的试验风电场有多种机型可供比较外,其150MW的示范风电场内还有国外厂家西门子的2.38MW海上风机可供参考。比对西门子和国内厂家的平均水平可以发现,在发电能力和发电量上,双方差距不大,但在风机的可靠性方面,国产风机有明显差距,故障率比国外风机高。
 
  沈启海表示,陆上风电风机的可利用率一般可以达到98%,而海上风电风机的可利用率相对低很多,国外风机平均水平都达不到90%。但他同时认为,不能单纯用海上风机的可利用率与陆上风机相比,毕竟海上的运维难度高多了。陆上风机坏了随时可以上去修理、更换,海上则要看海上天气、风浪情况,一个小问题的维修可能要下海、上岸来回好几次,可介入性太差,这些都直接影响到风机的可利用率,所以即使是对国外的厂家,如西门子,在可利用率上都不能提出太高要求。
 
  在风电场的实际运行历程中,与其强求可利用率,保证机组的利用小时数才是更实际的要求。“不管可利用率是多少,机组能达到可研报告中的发电小时数就能保证发电量,而可利用率的统计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沈启海这样说道。然而,在开发商和设备厂商签署的合同中,风机的利用小时数要求并不是一个主要的核心条款。
 
  东海大桥二期项目从2011年开始就安装了上海电气3.6MW的样机试运行,两年多时间下来,上海电气风电技术副总监王力雨发现,风机遇到的故障问题与陆上相差不大,甚至因为其设计上的特殊性,故障率比陆上更低,但“一旦发生故障,可维护性很差,由于海上环境复杂,小故障的维修可能都要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如果是较大的故障,这个投入更高得可怕,所以在质保期内,整机厂商一定要做好风险管控”。
 
  王力雨强调,整机厂商除了基本的质量把控和质保期内的维护,还需要特别重视两个问题,一是海上机组的防腐蚀,这一难题暂时没有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法,只能看厂商具体的防腐工作有没有到位;另一个是台风问题,虽然上海电气所获得的项目所在地没有灾难性的台风天气,但需要考虑到风机运行寿命在二十五年以上,还是有一定几率会遇上台风灾难。王力雨认为,像风电机组遇上强台风这种情况应该有相应的保险机制来保障,目前风电机组上的保险主要有设备的重大故障险、火灾险等,都是比较成熟的险种,但灾难天气保险还没有得到开发,这是未来一个很大的保险需求所在。
 
  尽管在国家大层面上看,海上风电处于停滞胶着状态,但部分地方项目的相继开展使得整机设备厂商活跃了起来,尤其各厂商在大功率海上风机的研发上取得的成功更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东海大桥项目一期的单位千瓦造价高达2.3万元,其中占最高比例的还是主设备造价,当时华锐的3MW海上风电机组造价为8800元/千瓦,到了东海大桥二期,通过招标,换了上海电气的机组,设备价格大幅度下降至5000元/千瓦,已接近陆上风电机组价格。可见厂商在抢占市场份额上仍有较明显的冲动,风机厂家恶性竞价的苗头再现。
 
  从东海大桥的例子来看,海上风电风机市场的价格战似乎将要打响,但在风机设备质量不稳定,真正可靠的选择稀缺的情况下,价格竞争能否为下一阶段海上风电成本下降带来动力仍是未知之数。有欧洲风电专家预测,海上风电到2020年通过各种手段,建设成本可以下降40%,但主要的下降空间不是来自设备制造,而是融资成本和运维管理,机组设备成本的下降空间可能不到5%。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