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成玉:中国能源战略的核心思考
本文摘要: 能源问题是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课题。随着新一轮工业化的深入进行,能源资源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环境问题带给人类的挑战日益严
2.眼睛向内立足国情解决能源基本供给
2.1抓好煤炭的清洁化利用
中国是煤炭大国,煤炭资源量达到5.57万亿吨,足以支撑中国经济发展100年以上。未来世界能源供给将受到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中国要完成工业化就必须立足国情,充分利用好国内能源资源,开展煤炭清洁化利用,将能源资源结构上的劣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中的优势。
一是将煤气化作为煤基清洁能源发展的主要技术路线。
二是大力推进煤炭循环利用。在煤气化过程中,针对不同煤质的差异性,充分开展煤炭循环利用,加强技术创新,优化技术工艺,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三是实现能源集成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必须要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两者相辅相成。
中国是用煤大国,煤炭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利用有巨大潜力。通过开展二氧化碳的捕捉、储藏和利用,可以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把能源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此外,随着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和中国原油进口量不断增加,预计到2020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到4亿吨,这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因此,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就愈发重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一方面有利于节能减排,特别是二氧化碳减排;另一方面有利于平抑国际油价,就是在能源总需求量增加的情况下,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从而抑制油价。
四是推进化工原料的煤炭替代,石油将主要用于生产交通燃料。目前中国进口和自产的原油主要用于生产交通运输燃料和化工原料。当原油价格超过100美元/桶时,以石脑油为原料的乙烯工艺路线没有竞争力。
如果发展煤或天然气化工,用煤生产100万吨烯烃,即可替代200万吨化工轻油,相当于替代800~1300万吨的原油加工量,这样就会大大减少中国对原油的依赖,减少能源外汇支出。
2.2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
页岩油、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正逐步成为世界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是目前全球探明页岩气量最多的国家,除了具有储量丰富的优势外,页岩气的成藏条件也非常优越,开采技术最先进。
近年来,美国页岩气发展迅猛,从发现之初到现在,页岩气年产量已从100亿立方米增加到1800亿立方米。
从资源情况看,中国富有机质页岩分布广泛,南方地区、华北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等发育海相页岩,华北地区、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和松辽盆地等广泛发育陆相页岩,具备页岩气成藏条件,资源潜力较大。
据专家预测,中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为25万亿立方米,超过常规天然气资源,但由于埋藏深,山区多,开采成本要比美国高很多。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工作。
2012年3月,中国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正式发布,出台了一些产业鼓励政策。随着国内水平井和压裂技术的不断提高,开发非常规油气已经具备了技术条件。
目前,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延长石油等企业已先后开展页岩油气的勘探工作,并取得了良好进展。
3.加快“走出去”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方针,支持石油工业“走出去”,中国企业在境外石油工程、炼化工程、石油勘探开发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日益严峻,中国能源行业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海外油气投资已具备一定规模。2011年,国家发改委新批准了五大海外能源投资项目,项目所在地包括亚洲、非洲、大洋洲,项目类型涉及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等。
2011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公司海外权益油气当量产量约1亿吨;其中,中国石化海外资产已累计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在55个国家开展业务。
但是,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企业获取国际资源的难度也远高于上一轮工业化时期,投资的风险和难度也越来越大,地缘政治、金融外汇、法律政策等风险必须要高度重视。为此,中国能源企业要积极采取各种应对策略,参加到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去,参与国际贸易,参与国际竞争。
4.大力发展油气贸易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约束和地缘政治风险威胁,中国要构建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就必须大力发展油气贸易,通过积极参与世界油气贸易,增强话语权。
一是要建设全球性的贸易基础设施。在世界重要的港口、石油交换和贸易基地,加快建设码头、仓储、管道等贸易基础设施,为发展全球油气贸易提供硬件支撑。
二是要做大油气贸易总量,增强中国在全球油气事务中的话语权。
三是实现贸易多元化发展,分散风险,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是建立完善国内期货市场,加快形成现代高效的石油市场贸易体系。
5.完善能源政策
能源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政府应当根据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能源政策,以保证能源供应安全,提升能源企业竞争力。
首先,要加强能源宏观战略规划。大型能源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较长,短期发展规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制订30年以上的能源宏观战略规划十分必要。
其次,政策法规要及时到位,建立市场化机制。在当前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国际能源市场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要建立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政策法规联动机制,尊重市场规律,把握市场走势,使政策法规能够更为及时有效地惠及能源企业。
第三,继续加大对“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为能源企业国际化提供政策保障。
四、结语
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能源挑战,目前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中国依靠自己完全能够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对能源的需求。中国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作者简介:傅成玉,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高级经济师,1951年生,毕业于中国东北石油学院(现东北石油大学)地质学系,后获美国南加州大学石油工程硕士学位,在中国石油行业拥有逾30年的经验。傅先生于1982年加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自1983年始,先后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阿莫科、雪佛龙、德士古、菲利普斯、壳牌和阿吉普等外国大石油公司的合资项目中任联合管理委员会主席。2011年4月,傅先生出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