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成玉:中国能源战略的核心思考
本文摘要: 能源问题是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课题。随着新一轮工业化的深入进行,能源资源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环境问题带给人类的挑战日益严
二、中国能源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能源结构不合理
中国既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也是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长期以来,中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占全部能源消费的70%左右。2010年,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天然气、煤碳所占比重分别为34%、24%、30%;同期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天然气、煤碳所占比重分别为19%、4%、68%。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相比,中国能源结构存在先天性不足。
2.能源消费强度高
2010年,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约为169亿吨标煤,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煤,几乎占到世界能源消耗的20%,而中国GDP仅占到世界的9%。同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为5.5吨标煤/万美元,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美国的2.5倍,欧盟的3.7倍,日本的4.2倍。
尽管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70%以上,比中国高约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具有能耗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等特点。
即便如此,中国能源消耗强度高于西方的程度,远高于中西方产业结构差异所带来的能耗差,这充分表明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3.能源转化效率低
能源转化效率是一种能源到另一种能源的转化程度。以煤发电为例,目前煤直接发电效率为36%~42%,如果综合考虑煤从矿区运到电厂所需的能源消耗,煤炭发电的综合利用率只有32%~38%,转化效率非常低。
4.用能方式浪费大
以城市为例,供电、供水、供热基本是通过电网、水网、热网单独完成,单线系统中过剩的能量绝大部分都被浪费掉了。
如果把单线用能方式转变为分布式能源供应,把单线系统集成一个能源网,通过冷、热、电三联供技术,比如用天然气发电,对做功后的余热进行回收,用来制冷、供暖或制备生活热水,就可实现对能源的阶梯利用,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综上分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中央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具体来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依靠技术进步,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把传统产业改造成新型的低耗能、低排放、高产出的绿色低碳产业,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三、构建中国能源安全保障
1.节约是最大的资源
按照2010年中国的能耗水平测算,到2020年需要近70亿吨标煤,资源环境将难以承受。若按照到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降至2010年的世界平均水平计算,2020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将为34亿吨标煤;若按照欧盟的平均水平计算则为19亿吨标煤。
因此,中国实现到2020年GDP翻一番,同时能源消耗总量不增长,必须走低能耗、低排放的发展道路。
第一,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从煤到电,从一种能源到另一种能源,在过去常规的全生命周期中,扣除10%的输变电效率损失,煤的热效率仅为25.2%~32.8%。如果发展煤制天然气,通过天然气发电再运输到市场,那么全生命周期能源效率可以提高到48%~56%。能源转换效率的提高意味着节约了大量的能源。
第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在城市推行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使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一倍左右。
第三,加大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力度。
目前中国节能减排主要是体现在生产领域。以中国石化为例,多年来中国石化把绿色低碳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节能减排水平作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把清洁生产作为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深入进行技术改造,取得了一些成绩。
2005-2011年,中国石化原油加工量从1.48亿吨增加到2.19亿吨,乙烯产量从550万吨增加到1004万吨,但炼油综合能耗则从68.59千克标油/吨降至58.06千克标油/吨,乙烯综合能耗从678千克标油/吨降至583千克标油/吨,能源节约成效显著。
第四,大力推广使用建筑、照明、家电等节能产品,推广节能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