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问题是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课题。随着新一轮工业化的深入进行,能源资源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环境问题带给人类的挑战日益严峻。
中国是发展中的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总体消费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合理利用国内煤炭资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推进用能方式改革,将成为中国能源行业未来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构建中国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增强中国在全球能源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一、人类在能源问题上面临的主要挑战
1.新一轮工业化挑战
上一轮工业化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涉及人口相对较少。所有已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人口总计不到12亿。二是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累计持续了200余年。至上一轮工业化完成时,工业化国家能源消耗占人类能源消耗的60%。
由于这一轮工业化过程涉及人口少、持续时间长,所动用的全球能源资源在整个世界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但在新一轮工业化过程中,涉及的人口包括金砖五国,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除巴西以外的南美洲国家以及中东地区国家等近40亿人口,持续时间预计不会超过100年。
因此,新一轮工业化过程相对较短、涉及人口较多,将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这对世界能源供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能源资源挑战
目前OECD国家的能源消费约占世界能源总消费的46%,按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当前能源消费水平测算,新一轮工业化如果延续上一轮工业化的发展模式,40亿人实现工业化需要消耗能源约220亿吨油当量,是前一轮工业化的2~3倍。
同时,按照联合国公布的人口报告显示,到21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其中新增的20亿人口消费的能源资源尚未列入测算。尽管世界的能源资源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枯竭,但大规模的消耗必然会导致各种能源资源价格的大幅上升。
自2003年开始,原油价格从20美元/桶逐步攀升到120美元/桶,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达到147美元/桶的最高值。其他能源资源价格也随着原油价格同步大幅攀升。本轮原油价格的大幅攀升,主要不是因为供给的减少,而是人们对未来能源消费的担忧不断增大,以及美元过剩造成的。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原油价格一度回落至43美元/桶,但随着全球流动性的再度过剩,油价又进入上升通道。长远看,石油需求的增长幅度将会远远大于供应幅度,由此导致能源资源价格将不断攀升。
此外,在这一轮工业化进程中,中东国家、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许多资源国的国内能源消费比重逐步增大,将由过去的能源出口国转变为能源进口国,并引发政治上的紧张。中国必须做好准备,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总体思考解决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问题。
3.气候变化挑战
能源问题离不开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过去的30年中,西方主要国家把气候变化纳入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际经济交易结构中,气候变化已经演变为一个重大的国际政治和安全问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意味着能源资源消耗尚处于增长阶段,污染物和排放物同样处于一个增长阶段,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的制约性非常大。
此外,中国政府作出了郑重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必须要加强节能减排,走绿色低碳、清洁健康的发展道路。
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在国内寻求发展,都必须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技术和经济投入力度,加快转型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同时,气候变化将会带来一个新兴的、巨大的碳交易市场。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企业已经通过CDM机制与西方公司开展了合作,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4.环境挑战
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妥善处理环境问题已经刻不容缓。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达到617.3亿吨,水污染已造成近海水质恶化,地表水污染严重。
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达到51.9万亿立方米,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85.1万吨,全国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受到了二氧化硫排放导致的酸雨影响,已经危及到工农业生产。
综上所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既关系到国计民生,也关系到国际政治关系格局。因此,必须正确认识、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走出一条清洁环保、低耗高效的绿色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