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在华利润下滑归责垄断:已拿不到国家电网项目
本文摘要: 雾霾、经济放缓、报酬减少、竞争加剧……外国人离开中国的理由越来越多。 据报道,今天太给力了。孙嘉璞说的是天气,1月12日北...
丹羽宇一郎曾撰文称,自从钓鱼岛问题引发过激的反日游行以来,考虑撤出中国的日本企业似乎正在增加,但手续并不简单,在日本讲授撤出经验的讲座受到企业的追捧。
“日企撤出中国市场远比进入时困难,将伴随很多问题,其中最难解决的是劳务问题。”加施德咨询总经理前川晃广说,企业向中国当地劳动部门提交公司解散的裁员计划后,如果信息泄露,有可能引发混乱,有关经济补偿的谈判将最终演变为漫长的劳资纠纷。而当地政府因担心税收减少及就业困难等,也往往采取不合作态度。习惯引进外资的中国政府缺乏应对撤资的经验,整个流程远远超出预期。
那些有关撤出中国的讲座无法告诉一个企业是应该撤出还是应该留在中国。原材料当地采购的便利性、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以及劳动者素质等因业务领域不同而有所差异,企业在考虑是否撤出时,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和风险。
当然,衡量中国机会与风险的天平一直把握在集团总部手中。现在,他们重估中国市场价值的原因不再是“竞争环境和不公正待遇”,而是对市场前景的判断。对那些过度依赖中国增长神话的公司,中国很可能不再是业务增长的保证,而成为潜在的定时炸弹,这种忧虑正在动摇总部的决心。
“我任职3年以来最大的挑战就是2013年上半年。”来自德国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集团中国区CEO陈玉东说,由于2013年外媒对中国的报道大部分都偏于负面,比如经济硬着陆,发展疲软等,作为博世中国区的主要负责人,“我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说服全球董事会让他们更有信心继续在中国投入。”
(应采访对象要求,李杨、刘强为化名)
消失的超国民待遇
2008年1月1日,新《劳动法》正式实施,给在华外企造成了用工和劳资关系压力。《劳动法》草案公布时,中国欧盟商会就提出:新法案将最终造成中国生产成本的提高,迫使外国公司重新考虑其新的投资或是否继续在中国的业务。
2010年4月,中国发布了针对外资的文件表明,中国对高科技产业、服务业、节能和环保产业的海外投资表示欢迎,但对重污染和高能耗及产能过剩的产业的投资则将加以限制。外企在中国的投资要从劳力密集、高污染的产业转型到技术密集、高效率的产业一这些产业对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市场竞争环境要求较高,但中国目前的市场竞争环境还不能完全满足这种要求。
2010年12月1日起,中国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对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