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在华利润下滑归责垄断:已拿不到国家电网项目
本文摘要: 雾霾、经济放缓、报酬减少、竞争加剧……外国人离开中国的理由越来越多。 据报道,今天太给力了。孙嘉璞说的是天气,1月12日北...
是对外国人见怪不怪,那些有污染或者技术含量不高的外企也不再受欢迎。
压力有时并非来自对手,在许多拥有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看来,这个市场更大的困境来自政策限制和国企垄断。
“在一些领域,中国政府限制外资企业的进入,而国企受到明显偏袒。”欧盟商会主席大卫˙库奇诺说,繁琐或不透明的许可和分门别类的审批程序,阻碍了许多会员企业在中国的业务扩展计划。
“最重要的问题是国有企业垄断。”一家参加过国家电网项目招标的欧洲电力设备制造商企业的负责人刘强说。中国国家电网在收购了许继电器、国际新能源等公司后,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虽然说民企、外企都可以参与招标,但从2010年后,几乎所有项目最后都落到了其子公司手里。
由于项目减少,公司外派到中国的项目组也就自然而然的少了许多,“2010年前后,由于许多特高压项目,有时候总部会一个月连续派两个项目组过来,现在,两个月也未必有一个项目组过来。”刘强说。
“中国通”不如中国人
外籍高管曾经是孙嘉璞最稳定的客户,他们在任期结束后离开,总部会同时派遣新人接替。但如今,外籍人士已经不再是外企高管的首选。
跨国猎头机构史宾沙管理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菲尔˙约翰斯顿认为,成本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现在,他为客户选择中国高管时,仍然会有西方的中层管理者告诉他,做好了去亚洲开拓职业生涯的准备。但在约翰斯顿看来,“他们的经验对亚洲一点吸引力都没有或者说一点都不相关。”
何况这些人薪酬之外的费用高得离谱。在北京、新加坡和香港这样的中心地区,外籍高管每年的住房、交通以及孩子上私立学校的津贴高达20万美元,此外这些福利的税款还需10万美元。总的算来,每个高管需要企业付出高达100万美元的代价。
在市场高速增长时,没有人会考虑这些,但现在跨国公司的增长放缓了脚步,超额的人力成本成为巨大的负担。中国欧盟商会去年发布的《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3》显示,随着中国市场的日渐成熟,在华欧洲企业开始感到巨大压力。2012年营业额呈增长态势的在华欧洲企业,由2011年的75%下降至62%,仅有64%的企业依然盈利。报告认为,影响欧洲企业净利润率的最显著因素是攀升的人力成本。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不再愿意支付这样的代价。吴文2005年进入一家国际公关公司工作,“当时外国人大部分都是外派过来的、拿双倍工资住高档公寓的高管,现在外派的高管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