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逆变器行业正在不断变化
发布时间:2014-08-07     来源: 中国机电网
本文摘要:    写在开篇:从2003到2014,中国逆变器也随着光伏行业发展了十年,不同于组件的先扬后抑,中国逆变器厂商确实开局默默无闻,到后面则
 
  笔者分析了小机难于推广的原因:
 
  首先,初始成本高,大机每瓦1块钱的时候,小机2-3块钱。2013年大机每瓦4毛钱,小机1.1元,现在大机的成本在3毛左右,个别可以谈到2毛8,小机6毛。以去年光伏电站每瓦成本8.5元计算,成本提升8%,今年这个差距缩小到4%左右。业主方对于初始成本大多极为敏感,同时许多业主方将EPC业务外包,除小机往往进不到业主方的采购短名单之外,承诺价格后,EPC方也不会主动提高系统造价。
 
  其次,小机的应用缺乏市场需求,不论在欧洲还是澳洲,业主都只在屋顶电站应用时选用小机,鲜有大型地面电站案例。在国内,在大型荒漠电站应用环境,以及在强势的电网接入要求下,业主也是几番比较后选定大机,即使是早期的大型屋顶电站金太阳项目中,大机还是市场的首选。大部分小机厂商在做分布式时,想与电企合作时,临时抱佛脚,“烧香都找不到庙门”。而部分小机厂商如山亿新能源、古瑞瓦特也生产大机,对小机推动力也不足。
 
  而Danfoss曾经遇到过的另一个问题也摆在小机厂商面前:用户的惯性思维以及对新事物了解不够,在地面光伏中大机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不少的分布式屋顶项目都采用的大机。天合中国市场南区销售总监曾义说:“我在一个项目现场,看一个屋顶边上有个大烟囱,问项目业主说这个怎么不用小机,客户说屋顶这么大,那点地方不做就是了……”小机厂商往往因为在行业内发不出自己的声音而直接被客户拒之门外。
 
  同时,地面电站采用组串式逆变器导致谐波过多,会降低电能质量。特别是在大量应用组串逆变器后,电网容易出现谐振状况,造成停电保护等大事故,这也是国家电网最为担心的情况。国外大于10MW的电站几乎清一色选用大机,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华为的出现,让市场再次审视小机。
 
  5月的SNEC,最热的三个话题:资金、分布式、华为。
 
  华为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作为华为逆变器发展元年,当年出货量达到1GW.华为在逆变器本身的创新主要来源于信号设备应用和积累。“都说光伏应用环境恶劣,但我们做的信号有时环境恶劣的多,而且也不会像光伏电站这么频繁的维护,所以对设计和品质要求更高。”华为市场总监许映童说,“我们在深圳有个部门专门搜集全球各地项目出现的问题,在设计逆变器的时候,就参照我们过去犯过的错误和各种环境下电子元件的工作和老化情况。”
 
  所以设计逆变器方案之时,华为做了三项重大调整:重新设计了散热方案;不用直流熔丝接地,避免直流拉弧故障引起火灾,取而代之的是华为专利的智能残余电流检测RCD及电路切断技术,也避免了可能引起的电击事故。据《光能》和Solarbe.com联合调查的结果中,国内光伏电站电击事故已经屡有发生,笔者朋友公司的一个同事,在检查一个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时,手无意中触摸到电池板,瞬间被电流弹开,如果不是被其它同事拉住,就要从六楼摔下,酿成惨剧。
 
  第三点改进是华为采用了硅元器件替代了铜制元器件,从而实现逆变器25年寿命的承诺。
 
  在市场方面,华为的500MW小机大多发往约旦、罗马尼亚、喀麦隆、西非15国等,在这些地区的知名度,华为是远超SMA等纯粹的逆变器厂商的。而在中国市场,包括英利CEO苗连生在内的多少中国企业家奉任正非为最尊敬的企业家,《华为的冬天》等文章,也成为企业居安思危的新《圣经》。华为,在市场方面有着天然统治力。
 
  目前华为又接连签订了4GW左右的战略协议,其中1.3GW的订单(非合同)。虽然最终落实多少需要看项目具体执行情况,但目前部分用户的热情已经被点燃了。
 
  欧姆尼克在最近的一次发布会上,除了介绍自己逆变器的wifi和监控技术之外,也对比了组串式相比集中式的发电能力的提高,跟华为相似的,发电量提升5%左右。
 
  改进型大机:未来的中流砥柱
 
  逆变器市场跟组件不同,类似互联网产业,只认老大,而且客户都是一样的“没良心”,缺乏忠诚度。近几年大机市场一直波动很厉害,除了阳光始终稳坐钓鱼台,高居榜首,其它企业排名调整幅度非常大。(历年出货量排名,2013年第二名特变电工,第三名艾默生;2012年第二名特变电工,第三名艾默生;2011年第二名艾默生,第三名兆伏)有企业战略、质量/设计因素、自产自销等原因。排名前十的大机厂商中,特变电工得益于集团在西北地区如火如荼的地面光伏电站;正泰逆变器在北美市场反响不错,国内也有正泰太阳能助其消化产能;南车近两年销量大幅上升的一大重要原因是从2009年开始做的很多铺垫工作,如同三峡新能源的合作已经陆续铺开;科诺伟业则是靠着EPC提高逆变器的销量;艾默生则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而南车也刚刚和协鑫新能源签订了三年共同开发1GW光伏电站的目标。株洲南车时代电气总经理任其昌称南车此举并不只是为了逆变器销售,而是希望在新能源产业走的更快、更远。今年计划交付400MW的光伏电站,但从目前各省缓慢的审批进度来看,难度颇大。
 
  另外阳光电源的市场化程度也是这些企业里面最高的之一。现在许多逆变器厂商在利润低下、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选择了EPC+产品的模式。如特变电工2013年逆变器销量约1.2GW,其中自己的EPC项目就做了近1GW.而阳光出货量3.5GW,虽然也开始从事EPC业务,但去年阳光都没有能够排进国内EPC前十。目前虽然还不能确定特变电工用的都是自己的逆变器,但在《光能》&Solarbe.com的联合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逆变器厂商的电站项目是要用自己的产品和EPC的。一位知名逆变器厂商的工作人员对笔者说:“你说我们现在算是什么公司?虽然是做逆变器,但利润的九成都来自EPC.”一句话道出目前大型逆变器厂家的窘境。
 
  正因为如此,面对小机“群狼”的围攻,笔者认为阳光的压力是最大的,在不能像特变、科诺、南车那般通过EPC业务确保逆变器选择的情况下,阳光电源的大机市场份额将直接受到小机挑战。
 
  “选用什么逆变器方案,取决于所应用的电站的多方面因素,是由客户和市场决定的。”阳光电源光伏事业部总经理程程说,“我们对小机的研究和应用经验积累丝毫不输于我们在大机领域所获得的成就。我们仍然认为地面电站还是适合使用大机,小机方案还是要着力在中小型屋顶项目里展现优势。”从创立迄今,阳光电源一直是中国逆变器行业稳定,坚实的推动力,但在舆论宣传上,学者型的企业往往表现更加内敛,以至于业内少有人注意到阳光电源在2003年就已经应用小机,且其主力机型SG30KTL在推向市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球累计应用超过10000台。
 
  在详细对比二者优劣之前,公布笔者调查得到的结论:小机在部分新兴市场应用中有其优势所在,而大机在传统的大型规模化地面应用中综合表现更强。
 
  在笔者看到小机厂家所做的各项数据对比中,大多数是用几年前的大机性能对比最新型的小机,同时价格和技术路线也都是早前的,这有点类似对比两国军力时,用自家的太空武器去比较对方的二战时代的武器。而大机厂家这几年新推出的产品,已经远超前代性能。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小机的应用,是形成行业默契,稳定市场的关键。应该看到,小机在今天也在走大机几年前走过的提升单机功率的必经之路,甚至某些功率段的产品,以前是大机,而今天已经是小机了;而大机也在由单MPPT发展成为了多MPPT机型,模组化大机产品在综合优势方面又更进一步。
 
  日前有企业撰文提醒电站业主传统的箱式逆变站存在使用寿命短,通风散热差和维护困难。而阳光则直接以推向市场半年及销售超过1.5GW的——SG1000TS的突出市场表现予以回复,其灵活四面开门和内置可选直流配电及通讯设备,安装维护的便利性尤为市场认同;基于最小标准集装箱的专利风口、隔热、组合散热设计,“散热、防尘、维修”三大难点,被阳光突破性改进所化解。
 
  再比较组串式逆变器津津乐道的多点MPPT解决方案,实际上大机也有。阳光电源2014年5月推出的SG1000TS-M就具备8MPPT的技术,可以覆盖数种不同发电环境,一方面兼顾了光伏组串失配带来的功率损失;另一方面更是可靠满足电网的稳定性要求。对于地面电站和山坡和丘陵的应用都很适合,散热和维护更有提升。散热方面,由于采用智能风冷方案,具有更好的过载能力,集装箱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隔热层,无论冬天还是夏天。都比小机的裸奔要舒服一些。SG1000TS的维护十分快捷,直接插拔功率模块就可以完成。十分钟搞定。特别是在保修期后,相比于小机的整机更换,显得更加有经济性。
 
  小机与大机之争,也就是光伏在不同环境下应用的方案之争,二者之间的交锋,似乎还要持续下去。无论如何,我们都很乐于看到不同技术路线互相砥砺,互相进步。甚至偶尔的“拆台”也是促进行业快速发展的一宝。
 
  更大与更小:超大尺寸和微逆
 
  SMA在最近6月初的intersolar展会上,隆重展出了2.45MW的整体解决方案。即使是在去年兼并Danfoss光伏逆变器部门后,这款象擎天柱的大块头仍旧是占据了SMA展台的中心位置。直到展会第一天的上午,才揭开面纱,和大家见面。
 
  GE已经宣布和美国FirstSolar合作完成了1500V直流2MW功率等级光伏逆变器的研发工作,并将批量应用于电站中。
 
  微逆以美国的Enphase一家独秀,占据北美微逆市场的80%.但国内的一些微逆厂家也发展不错,以浙江昱能,青岛北电,上海英伟力为代表,2013年开始都有不俗的表现。
 
  针对当今大机和小机在全球所实际被选用的情况,笔者也收集到了相关统计数据,以全球范围、中国、德国、美国四个市场大机小机在不同类型电站应用比例现状来看,各市场现阶段对不同的方案所适用的电站类型判断和选择基本一致。
 
  大机和小机之争,虽然是技术路线之争,最终还是得由市场这个唯一标准进行。正如我们开篇所说的博派和狂派的胜负,并不在于双方打得多凶,而是看地球人类的选择。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