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锐风电:新战场难搏
本文摘要: 幸福来得太晚,这句话用在当下的华锐风电身上,再合适不过。 2011年,华锐风电首次提出双海战略:即一方面引进技术,布局海上风电;
“幸福来得太晚”,这句话用在当下的华锐风电身上,再合适不过。
2011年,华锐风电首次提出“双海战略”:即一方面引进技术,布局海上风电;另一方面在海外设立分公司,积极发展国际市场。三年中,“双海战略”耗费了大量的成本,却未见到太多真金白银。人们将原因归于两点:一是海外业务因为专利纠纷案而发展放缓;二是海上风电始终因没有上网标杆电价而难在市场叫响。
不仅如此,主要战略发展不利或影响到财报的表现,这让华锐在近期连续遭遇披星戴帽、公司债暂停上市等麻烦。7月9日,其董事长王原因个人原因辞职,成为两年内第三位离任的董事长。
就在华锐的前途难以推测时,让业界期盼多年的海上标杆电价正式出炉。无独有偶,华锐风电的控股股东——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7月8日发布公告称,计划发力风电运维市场。
然而,海上风电上网电价的好政策、以及大股东对于风机服务市场的谋划,能否成为华锐风电起死回生的有力推手?
海上战线或已收缩
从一开始,海上风电就被不少人视作鸡肋项目:难度高、成本高、前景难料。当时,仅有华锐等少数企业高调支持。
直到2014年6月,副总裁刘征奇还在公开场合表示:“从企业自身来说,成立到现在我们还是坚持‘技术领先’的长期战略,尤其在海上风电领域。”更让市场相信,这家企业对于海上风电的信心。
于是,当海上风电标杆政策出台后,很多人认为,在这一领域始终高调支持、且经营多年的华锐等来了好时候。根据一位新能源行业分析师的推算,海上风电内部收益率最低也可以达到10%~12%,华锐的3兆瓦和5兆瓦项目或许将大有发展。
但实际上,华锐的海上风电并非如预期。
以海上风电研发中心的投资为例,2010年,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34台3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全部整体安装成功时,华锐对研发中心的投资达到6934万元,占项目预期投资的43%。而在2012年后,也就是华锐5兆瓦机组在酒泉工业园区吊装过程中发生风机倒塌事故,导致大功率风机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备受质疑的情况下,华锐的这项投资却大幅减少,当年的新增投资仅为1128.4万元,到了2013年,投资增加至2013万元,但仍不足2010年的1/3。
同样,提前入场非但让华锐未能享受到提前入场的优势,大风机订单的销售情况在近1年来反而大打折扣。
以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主力3兆瓦机组为例,2011年的华锐财报显示,公司在手订单及中标未签约的3兆瓦项目有981兆瓦,2012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056兆瓦,而到了2013年年底,3兆瓦项目的订单跌破800兆瓦。同样大跌的还有毛利率,2010年,3兆瓦产品的毛利率超过20%,而后逐年下降,到去年仅为7.15%。
况且,当前海上风电的市场环境已经和几年前不同。
首先,华锐在海上风电装机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不再。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的数据,华锐的装机占比已经从2012年的43%降至39%,而东汽、联合动力等企业的装机量则提高超过5%。其次,标杆电价政策在短时期内的效果或将很难显现,除非华锐有足够的资本实力,否则其很难继续在技术和市场方面获得龙头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