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信息化如何“破茧成蝶”?
本文摘要: 信息产业正在进行一场革命,信息化正是这场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肩负国计民生重任的电力行业加入这场革命是发展生产力这一要求下的神圣...
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节省人力提高效益而过渡到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上去,计算机系统是促进标准化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强有力的工具。如果企业的领导不打算实行标准化管理,还没有迫切要求以效益为中心来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难以成功的。新的工作方式需要企业领导、用户、开发者的共同创造,经过认真地调查、研究和系统的反复试运行逐步明确、细化才能得出。因此,仅仅把信息化建设当作是开发者的任务,把所有重任交给IT公司是远远不够的,它的结果是技术人员与开发人员理解的不一致,最终是企业目标与信息化目标的背离。
电力企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电力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相对稳定,电力企业生产的产品就是电,不会像一般的制造业和流通领域,经常面临新产品的研发和新的服务项目的拓展。由于产品和服务的单一,因此对经济效益的提高就放在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生产过程的稳定与安全比一般制造业企业有更高的要求。
电力企业另外一个相对稳定的是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中的标准流程。由于电力企业自身的特点,可用认为,电力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与其基础数据一样,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
电力企业是与一般的制造性企业不同,在生产、工程、营销上,对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这也是电力企业与一般制造性企业在管理模式、管理流程上有差异的根本原因。其中有大量的标准流程,如第一、二类工作票处理流程、缺陷处理流程等。这些流程是电力行业从长期的实践中,从多起安全事故中总结出来的防事故措施。
管理结构处在变革与发展的过程中
电力企业,尤其对于老国企,在企业的管理结构中有许多不合理的模式(如:人员组织、职能划分等),这些不合理的模式并不利于信息化的建设,不能起到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的长远目的。这些管理模式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是一个长期的自我完善的过程,会不断的提出新的信息需求,因此,信息化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
企业中存在的其他不利因素
电力企业中尤其是老国企,还可能存在其他一些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因素,如企业员工的素质参差不一、企业并没有用于信息化改造的经费预算。这些都会对信息化的过程有一定的影响,但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的是企业的管理层是否要真的实施信息化建设。
电力企业信息战略规划的步骤
企业战略的制定
首先必须制定电力企业的战略,因为这是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核心。
电力企业的基本战略目标是类似的,基本都是以提高效益、提高管理水平为主。但这只是基本的,每个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不同,必然有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战略。因此,通过分析就会形成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