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反”重创清洁能源产业
本文摘要: 刚刚过去的2013年,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转型调整期,全球经济弱势复苏且前景不甚明朗,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发盛行...
反倾销调查集中于金属及其制品、机器与电气设备、化工和建材等行业。2013年,国外对华启动反倾销调查73起。其中金属及其制品以25起排名居首,占比34.2%;其次为机器与电气设备14起,占比19.2%;化工12起,占比16.4%;建材11起,占比15.1%。四项合计占比达84.9%,涉案产品集中度极高。
反补贴调查以钢铁及其制品为主。2013年,国外对华启动反补贴调查共17起。其中金属及其制品以10起居首,占比58.8%;化工3起位居第二;纺织2起居第三;食品和建材各1起。
保障措施以金属及其制品和食品为主。2013年,国外对华启动保障措施调查共16起。其中,金属及其制品以6起居首,占比37.5%;食品以5起居第二,占比31.3%;化工以3起居第三;造纸和建材各1起。金属及其制品、食品已连续3年位列保障措施调查前两位。
2013年,国外对华“双反”调查由2011年的9起、2012年的6起大幅增长到13起,增速超过100%;涉案产品仍以金属及其制品为主(2011~2013年占比分别为77.8%、50%和69.2%),发达国家为发起主体(2011~2013年发展中国家仅1起)。其中,美国、加拿大和欧盟为主要发起国和地区,2011~2013年美国和加拿大分别累计发起12起、10起和2起,分别占3年累计总数的38.7%、32.3%和6.5%。
但须注意的是,清洁能源日益成为“双反”调查的主要对象。如2011年美国对晶体硅光伏电池、2012年美国对应用级风塔和欧盟对光伏电池及组件、2013年欧盟对太阳能玻璃等案例,将深远影响中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更须警惕的是,国外为防止我国清洁能源产业规避“双反”,开始扩大清洁能源产品的“双反”制裁范围。如2013年12月31日,美国Solar World Industries American Inc.代表美国内产业正式向美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对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进口的太阳能电池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以阻截台湾地区代工这一规避高额“双反”税的渠道。这将进一步削弱中国光伏组件在美国市场的性价比优势,使正在逐步走出产业低谷的中国光伏再遭围堵。
实际上,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对我国愈演愈烈的清洁能源产品“双反”,已严重影响我国清洁能源产品对这些传统市场的出口份额,而美国此举必将继续加速推动中国企业对传统出口市场份额的丧失。工信部旗下研究机构赛迪智库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量约为16GW,金额约100亿美元,同比下降27%。其中,对美出口份额占比由2012年的16%下降至2013年的约10%,对欧出口份额由2012年的近65%下降至2013年的30%。日本跃居首位,成为中国光伏组件最大的进口国,进口额约为22亿美元,占中国光伏组件总出口额的22%;对印度和南非的出口额分别占5.2%和4.5%。但对其他市场出口过快增长,可能引发这些国家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连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