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反”重创清洁能源产业
本文摘要: 刚刚过去的2013年,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转型调整期,全球经济弱势复苏且前景不甚明朗,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发盛行...
保障措施调查发起方集中于发展中国家。2013年,哥伦比亚对我国发起保障措施调查4起、印度3起,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占总发起数的43.8%;菲律宾、智利和澳大利亚分别以2起并列第三;乌克兰、土耳其和吉尔吉斯斯坦各1起;发展中国家共发起14起,占比高达87.5%。
涉案行业重点明晰
2013年,国外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主要涉及金属及其制品、化工、建材、机器与电气设备、食品、纺织、塑料及其制品、造纸8个行业。其中,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机器与电气设备正逐渐成为被调查的新重点行业,该趋势值得关注和分析。
金属及其制品、化工、机械与电气设备仍是重灾区。2013年,国外对华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主要集中在金属及其制品(41起)、化工(18起)、机器与电气设备(14起)和建材(13起)4个行业,合计占比达81.1%。其中,金属及其制品、化工、机器与电气设备已连续3年位列国外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前3位。
清洁能源等产品成为新对象且连锁性强。2011年以来,机器与电气设备逐渐成为国外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对象,案件绝对数和占比均显著提升,其中尤以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设备为代表,具体产品涉及到应用级风电塔(2012年美国双反、2013年澳大利亚反倾销)、光伏组件与晶体硅光伏电池(2011年美国双反、2012年欧盟双反)、太阳能电池板(2012年印度反倾销)、太阳能玻璃(2013年欧盟双反),发起国和地区主要集中于美国和欧盟,表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对我国贸易救济措施呈现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发展的趋势,清洁能源等高新技术产品已逐渐成为我遭遇贸易摩擦的主要领域。
该现象将随着我国机器和电气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的增强而不断强化。对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来说,由于贸易结构上与中国存在某种程度的互补性,限制从中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是出于平衡贸易收支的考虑,而并非纯粹从保护其国内相关产业的角度出发。而发达经济体的支柱产业主要在高技术产业方面,随着中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越来越多,发达经济体的这些支柱产业感受到的压力日益增大。因此,可预期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所设置的贸易障碍会日渐增多。
此外,由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金砖国家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相近,清洁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其力主发展的产业,欧美对我国清洁能源等高新技术产品所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很可能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示范效应。此从印度于2012年11月23日就太阳能电池和2013年6月21日就USB闪存驱动器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可略窥一斑。对此,除要从预警、应诉、反制等环节入手加以及时应对之外,还要从规则制定、标准采用、专利注册等方面未雨绸缪。
反倾销调查集中于金属及其制品、机器与电气设备、化工和建材等行业。2013年,国外对华启动反倾销调查73起。其中金属及其制品以25起排名居首,占比34.2%;其次为机器与电气设备14起,占比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