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展四大趋势
发布时间:2015-01-09     来源: 计鹏新能源
本文摘要:报告指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但在中国出口的产品中,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低技能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仍占很大比重。
 
  工业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联合发布《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4)No.4》。报告指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但在中国出口的产品中,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低技能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仍占很大比重。从趋势上看,中国的制造业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处于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低技能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中高端技能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正在爬坡积累的结构调整阵痛期。未来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将发生变化,快速响应能力、复杂制造能力、定制化生产能力、可持续能力和适应创新变化的能力将成为新的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光子学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增材式制造技术将在未来与传统工业基础技术共同构成制造业新的技术体系,生态产业、新能源产业、生命科学产业和电动汽车产业将成为增长最快的新兴产业。
 
  未来制造业发展应实施双轨战略
 
  报告指出,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中国在未来的制造业发展中,应实施双轨战略,推动制造业的平稳转型,使中国经济平稳转向新常态。
 
  首先,发挥后发优势,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向发达国家学习,不断实现产业升级。报告指出:“追赶发达国家,在产业发展的策略上,就是推"进口替代",生产那些中国还不能生产、需要进口的产品。实施进口替代,不是闭关锁国,而是通过推进进口替代,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
 
  报告指出,实施双轨战略,还要实现必要的“跨越”,就是在前沿技术领域开展研究,培育全新产业。全球正在发生的深刻的技术革命,既发出了中国必须进行前沿技术研究,才能最终赶上发达国家的强烈信号,也为中国着手推动前沿技术的研究,提供了难得机会。在这一次新产业革命过程中,很多国家提出了重点发展方向和推进战略。如美国在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选择的重点方向包括:在关键国防安全产业领域,提高国内制造能力,包括小型的高效能电池制造、先进合成材料制造、金属加工技术、生物制造、可替代能源等。开发先进材料,加速先进材料的应用,包括与信息技术相关、清洁能源技术和国防安全领域的先进材料等;投资下一代机器人,协助工人、医生、战士、航天员完成关键的难以完成的任务;推进提高能效的制造工艺等。中国在前沿技术的创新上,虽然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提出的这些领域和方向,但这些国家提出的前沿领域对于中国选择技术突破的方向有着重大的借鉴作用。
 
  新能源工业发展将呈四大趋势
 
  报告指出,未来新能源工业发展将呈现四大趋势:
 
  —光伏产业将继续领跑新能源工业。2014-2016年,全球光伏产业将新增装机将继续保持在30%以上的增速;
 
  —风电行业未来新增装机将稳定增长。2014-2016年全球风电年新增装机将保持10%以上的增速。未来我国风电年新增装机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盈利能力大大提升,风电产业有望健康发展;、
 
  —新能源成本不断下降。美国能源部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报告《跟踪太阳》(“TrackingtheSun”)研究发现,从2008年到2013年,光伏组件价格每瓦降低2.70美元。光伏系统的价格,2013年10kW以下系统的平均安装价格为每瓦4.7美元,10-100kW系统为每瓦4.3美元,超过100kW系统为每瓦3.9美元;
 
  —新能源工业加速调整,企业并购重组加剧。全球新能源工业产能过剩,将导致在2015年前至少有200家新能源企业破产或被兼并,其中绝大多数是太阳能电池板制造企业。就国内而言,我国拟采取综合措施推动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有序开展,提升光伏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
 
  本土车企普遍缺乏创新动力
 
  报告指出,中国的汽车工业政策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具有管制性特征与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其中,以政府的判断和选择代替市场选择的特征尤为明显。它体现在政府选择特定的技术路线、特定的产品、特定的企业进行扶持。在对产业组织结构、生产企业及企业规模的选择上,具有强烈的“扶大限小”特色,以实现市场集中和形成大企业集团,这实质上是试图代替市场竞争性集中过程与优胜劣汰机制。
 
  汽车工业政策为在位大型企业提供保护,导致市场竞争并不充分。在目前的管理制度下,并不是符合准入规定的企业和产品就能进入公告目录,国家发改委对汽车行业准入有最终的决定权。同时,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在获得项目审批上有明显优势,如国家在合资审批过程中,严重倾向于其重点扶持的大型企业集团,规模略小的汽车企业无论在获得合资审批的机会还是合资的范围上,都受到极大的限制。此外,现有的政策体系还为汽车行业的潜在进入者、非轿车类汽车企业进入轿车行业设定非常高的进入壁垒。
 
  报告指出,在这种政策模式下,优胜劣汰机制难以发挥出有效的作用,企业缺乏足够的竞争压力。同时,汽车企业热衷于获取审批,尤其是获得合资资格、扩大合资范围、扩大产能等方面的审批。本土车企普遍缺乏创新的压力和动力,技术吸收与再创新的能力不强,过度依赖政府的保护。此外,扶持特定技术路线,将研发投入强度、是否进行特定技术路线的研究开发及是否生产特定产品与扶持政策挂钩,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性研究,这在电动汽车领域尤为明显。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