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能源互联网是能源安全现实需要
发布时间:2015-05-14     来源: 《中国能源报 》 郭庆方
本文摘要:能源互联网可从根本上保证能源安全。首先,能源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促生了能源资源配置的本地化。通过能源互联网,能源密度较低的可再生能源可就近实现配置。这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对外部能源的依赖程度,从而弱化能源安全问题发生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也使得能源安全即使受到冲击,也只会是空间局部性的,不会影响到能源供给的全局。

  能源互联网可从根本上保证能源安全。首先,能源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促生了能源资源配置的本地化。通过能源互联网,能源密度较低的可再生能源可就近实现配置。这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对外部能源的依赖程度,从而弱化能源安全问题发生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也使得能源安全即使受到冲击,也只会是空间局部性的,不会影响到能源供给的全局。

\
能源互联网是能源安全现实需要
 
 
 
  在“互联网+”的大潮流下,能源互联网概念近期也勃然兴起。能源互联网被业界寄予很大期望,希望能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能源革命,为此还有企业和专家设计出具体的行动方案。其实,互联网牵手能源领域不仅能推动生产方式的改变,对保障能源安全也有现实和深远的价值。
 
  互联网与能源是“用”和“体”的相对独立关系,能源是“本体”,互联网是能源的“外用”,即工具和条件。互联网可以更好地满足能源安全受到重大冲击下的能源资源需求配置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分散、自发的市场配置能源资源很难做到有条不紊。在资源过度稀缺效应的作用下,需求不再是资源流向的主导力量,获取资源的能力将成为资源流向的主导力量,市场资源配置容易发生扭曲。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例如,发生于1845年至1852年间的爱尔兰大饥荒造成人口锐减近四分之一。但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的研究,当时的粮食其实是可以基本满足全国人口生存需要的,只是由于食物分配不当,才使得人口大量减少。
 
  正因此,在能源安全受到重大冲击的非常状态下,自上而下的政府计划分配就应该临时成为能源配置的重要方式。这种分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信息不完全。但通过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政府可以大体识别出能源需求的类型、用途和基本数量,根据能源资源状况(包括空间分布)和其它辅助信息,较为合理地临时性分配能源资源,最大程度地减少能源安全冲击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互联网也有利于能源安全受到冲击时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能源安全受到重大冲击时,能源资源供给会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减少。这种突发性稀缺极易造成市场恐慌,导致市场主体失去理性。能源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重,使得这一问题日益凸显。
 
  互联网传播信息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却也加剧了能源安全受到冲击时社会心理的敏感程度,但互联网信息沟通具有即时性特征,政府如果借助互联网的即时性和社会反应的数据分析结果,与公众在能源安全的状况、实施措施方面做到透明、公开沟通,就能降低对经济社会的不稳定影响。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还可以对危及能源安全的因素及其发生概率、影响广度和深度进行识别,提高能源安全事前风险管理和预警水平。
 
  能源互联网可从根本上保证能源安全。首先,能源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促生了能源资源配置的本地化。通过能源互联网,能源密度较低的可再生能源可就近实现配置。这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对外部能源的依赖程度,从而弱化能源安全问题发生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也使得能源安全即使受到冲击,也只会是空间局部性的,不会影响到能源供给的全局。
 
  其次,能源互联网在更大范围内(包括空间、品种)的能源资源整合能力,大大提高了能源资源供给的灵活性和弹性,某个能源产品供给的突然中断不会对整个能源供给系统形成很大冲击。
 
  但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需要人为塑造和再组织。互联网对能源安全的保障不能仅仅局限于工具理性,没有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支撑,这种工具理性就会受到严重扭曲。
 
  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既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构建互信、合作的能源互联网行为逻辑,既需要适当利用经济领域的竞争、效率等工具理性,更需要相关主体在“生活世界”里实现价值理性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与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信任和合作相适应的诸如能源合作社的社会组织。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