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能源战略安全 大家谈
发布时间:2015-03-09     来源: 《 中国能源报 》
本文摘要:2014年下半年以来“跌跌不休”的国际油价,为我国石油进口,以及石油企业“走出去”获得新的油气供应基地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能否抓住这次机遇,取决于国内体制机制的应变能力。
 
  应站在全球角度设计能源战略
 
  ■赵俊贵
 
  在未来可预见的时间内,化石能源仍然是世界主流能源,这一点业内都有共识。
 
  目前,中国的能源领域已深度融入国际市场,在油气领域,无论上市原油期货、成立国家级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还是定期发布石油战略储备,中国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同时,国家也投入了很大精力开发中国的本土油气。
 
  可以说,到目前,中国在能源的生产、供应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当程度的保障能力。但是应该看到,过去我们在长期经济短缺状态下形成的许多惯性思维方式已不适应能源市场国际化新形势。突出表现在见物多、见人见事少,重实体、轻软实力,严重缺乏参与国际能源市场规则的能力和影响力。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如何,靠现在探明的能源储量,要维持中国长期可持续发展很可能不够。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最终应该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不能光盯着中国本土资源。中国的能源行业要想有更大发展,需要站在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设计道路。要从能源产业开发、金融、物流、市场等全产业链的角度,来构建中国的能源产业体系。中国本土油气开发的缓急,要从国家能源整体战略的平衡角度来考虑。简单考虑油价的高与低意义并不大。
 
  到目前,中国陆上的采油技术已经世界领先,深海开发技术也有了巨大进步,中国的石油企业也在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中国的能源产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国际影响力。但实际上,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与目前如此巨量的能源产业实体地位是严重不匹配的。应该说,在高度融入国际市场的情况下,我们更缺乏的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播和引领,或者说深度参与和影响国际能源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远远不够。
 
  因此,中国的能源产业必须有质的改变。所有的能源决策者,或参与者应该树立超前、主动的国际化意识。
 
  一方面,必须积极参与国际能源体系的建设,不仅是要参与国际能源领域的竞争,还要参与国际能源市场体系、价格体系、金融体系、价值体系的建设。
 
  中国应该研究国际能源价格涨落背后的规律,研究全球能源价格市场的体系规则,要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研究中国能源的战略,这样才能逐步确立中国在国际能源产业分工的定位,制定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能源战略,并据此设计国际能源合作的方向和方式。
 
  另一方面,中国应该从能源产业背后的文化、体制、机制以及参与国际规则的模式和方法,来提升全产业的能源竞争力,从根本上逐渐发挥在国际能源规则制定中的作用和影响,这才能改变被动接受国际规则的局面。
 
  尤其是在软实力建设方面,需要积极主动培育自己的能源社团组织、研究机构、智库机构,培养全方位的民间能源外交智库,积极参与组织权威能源信息统计、国际能源文化交流、国际能源组织谈判等。显而易见,作为位居世界前列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大国,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也没有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协会组织和能源交易市场,是非常遗憾的。
 
  (赵俊贵系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本文由本报记者仝晓波采访整理)
 
 
 
  没有永远的奇迹回归常态是必然
 
  ■陈卫东
 
  日前,有报道称,大庆油田2015年计划减产150万吨,到2020年产量将从2014年的约4000万吨调减至3200万吨,年均减幅逾130万吨。这将导致黑龙江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若干年连续负增长。
 
  大庆石油减产的数量并不大,150万吨不足年产量4000万吨的4%,仍小于全世界在产油田的年平均5%递减率,对于今天全国5亿吨年消费量只有0.3%,更是微不足道。
 
  但由于大庆油田在中国石油工业和人民心中的地位,不论消息大小重要程度,事关大庆油田,总会引起不一般的关注。大庆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陆上油田,1960年已开始开发,半个多世纪以来,累计生产原油22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总产量的40%以上。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大庆油田年产原油产量曾保持连续27年稳产5000万吨以上;2003年至2014年,又连续12年稳产在4000万吨/年以上。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和伴随了至少两代石油人的奋斗和成长。到目前,“大庆”不仅仅是一个“油田”,在中国现代石油,乃至中国工业发展历程中,“大庆”绝对是“一面旗帜”,“一座高峰”。
 
  但是,油田再大也会枯竭。罗马什金是俄罗斯最大的油田之一,也是世界是大油田之一。1964年石油部给中央的那份报告就拿该油田勘探开发的情况与大庆油田进行过比较。回过头来看,今年56岁的大庆油田开发稳产工作的确做得非常出色。罗马什金油田的可采地质储量是大庆油田的两倍以上,其峰值产量超过了8000万吨/年,但这一峰值产能只维持了6年。油田生产了近70年,已进入第三期生产开发阶段,今天的产量还能维持在1800万吨水平上。油田采收率为49%,没有达到设计53%的水平。该油田目前采出液体的含水饱和度长期维持在87%的水平上,从可采资源和技术能力看,再开采30年成为百年油田是非常可能的。
 
  大庆油田5000万吨峰值产能维持了27年,此后又在4000万吨/年的次峰值水平上维持了11年,目前油田采出液含水饱和度平均已超过90%,有些采场的含水饱和度已经高达97%。也就是说从地底下采出1吨液体,只有30公斤是原油,970公斤是水。大庆油田也进入了“三次采油”阶段。第一次采油是靠原是地层压力的“顶”,原油在巨大的地层压力下自喷而出;第二次靠注入大量的水,把原油“驱赶”出来;第三次是通过化学聚合物把原油“洗”出来。如此大规模的“洗油”、“驱油”模式在当今石油界极为罕见,如果不是“独一无二”的,也绝对应该是“难有匹敌”的。
 
  理论上讲,只要不考虑时间和成本的约束,60%的采收率不是不可能的。“经济可采”是一个有成本约束的指标,就是桶油开采成本必须低于当时的桶油价格,否则生产作业不可持续。在一定价格下,“成本”具有很强的刚性。
 
  客观地讲,大庆油田减产十几年前就开始了,否则怎么会有4000万吨这个台阶呢?尽管从2015年起,大庆油田将进入3000万吨级的第三个台阶。不论在这一台阶上能够维持多久,大庆石油人,中国石油人已经创造了世界石油工业的奇迹了。不仅是大庆会战创造的奇迹,也创造持续高产稳产的奇迹,这足以让几代中国石油人自豪。
 
  大庆石油减产对全国能源供给的影响很小,但对大庆油田的职工收入、对中石油集团的产值利润和黑龙江省的GDP增长有较大的影响。过去半年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更加剧了石油减产对这些单位和区域的影响。大庆在黑龙江举足轻重,其工业增加值中一直占据黑龙江省半壁以上江山。多年以来,黑龙江省的经济主要依赖石油等能源产业。过去十多年来,能源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最高为72.9%,最低为53.8%,增速最高为13.1%,最低为6.3%,2013年这一增速回落到0.1%,2014年则为负增长。受大庆石油减产及国际经济形势影响,2015年黑龙江的能源经济将面临较大挑战。或迟或早黑龙江总要面对这种挑战,过分依赖石油的产业结构必须调整,在中国总体经济告别高增长进入中低发展“新常态”的今天,这种调整显得更为迫切,压力更大。世界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短期内摆脱已经形成的资源产业依赖是极其困难的,“荷兰病”,即使是地区性的,也是极难治愈的。不客气地讲,黑龙江省产业转型的行动实在是迟缓得太多了点。或者说是人们对其给予了不切合实际的太高期待。
 
  半个世纪前大庆会战的巨大成功一举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石油生产大国,不仅实现了石油的自给自足,还成为过石油净出口国,石油为国家赚取过最多的外汇。现在中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去年净进口接近3亿吨,超过去年大庆油田石油产量的7倍。现在中国进口石油每天约600万桶,而大庆今年石油减产预计为每天3万桶,不会对全国的石油供给产生多少影响。就全国石油总产量而言,大庆油田占了20%份额,很重要,不可或缺。但就减少的份额而言,就总消费量而言微不足道。大庆石油人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在极为艰难的石油地质条件下把石油产量维持在4000万吨以上近四十年,这就是一项伟大的贡献。没有永远的奇迹,奇迹过后必然回归常态。就石油产量而言,大庆人无愧于国家,国人也不能对大庆石油人有过高的奢望。
 
  (作者系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构建石油应急保障体系仍是重中之重
 
  ■王震
 
  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大幅下跌,国际能源市场面临新挑战,世界经济明显分化、调整的深度和方向发生显著变化。而中国经济则由高速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国内油气消费增幅明显降低,供需呈总体相对宽松状态。习近平主席在第六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能源革命,“四个革命”和“一个合作”的核心内容已成为指导未来我国能源行业发展的重要方针,也是新形势下实现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
 
  一是低碳观。既要认识到化石能源的地位,也要看到新能源发展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化道路。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石能源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发展中经济体,但即使在一些发展中经济体内,非化石能源的需求增长也超过了化石能源,中国即如此。目前,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已提高到11.3%,天然气占比持续提高,煤炭洁净化发电技术实现突破。虽然,传统化石能源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但不能忽视以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深度融合以及商业模式创新所酝酿的第三次革命带来的深远影响。
 
  二是市场观。坚持深化改革的总方向,参照国际经验,尊重油气行业规律,结合中国发展所处阶段和具体国情,按照“先易后难、先增量后存量、先试点后推广、由下游向上游”逐步推进,渐次开放油气产业各环节,既保持一定行业集中度,又逐步引入竞争,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和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立法先行,规划引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政府监管,严格实施行业准入和资质管理,实现中国石油行业健康有效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充分利用上海原油期货合约获批契机,积极推动基于中国市场的“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原油期货合约,提升中国参与全球石油价格话语权,为能源公司对冲价格风险提供更为便利的平台。成品油价格目前仍由间接的市场化机制形成,在原有进出口权有序开放的条件下,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建立能够反映中国石油市场供需、季节性、区域性差异的市场化价格机制,甚至条件具备的时候推出汽油、柴油等期货品种。随着进口天然气和非常规气比重的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地位逐步上升,市场化定价是方向。根据市场培育程度和国际天然气供需趋势,制定市场化改革目标和实现路径。短期内,推进门站价格存量气和增量气完全并轨,实现居民用气与非居民用气价格接轨,进一步完善净回值价格机制。
 
  三是国际观。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仍在持续增长,能源革命必须结合全球开放环境的现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油气合作采取了“引进来”和“走出去”两大战略。“引进来”指的是引入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发国内资源;“走出去”指的是到海外寻找油气资源和进行开发。但随着我国油气行业的发展和壮大,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的油气权益产量持续增长,对外合作的这两方面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中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人员正在不断向海外输出;另一方面,海外的资源,特别是周边地区的油气资源需要稳定和安全输回国内。中央“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构想的提出,为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协同发展,推动中国同周边国家和主要海外油气合作区的合作共赢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对于能源公司,要基于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统筹油气供应,建立基于全球可供油气资源动态调整下的效益最大化。比如,国际油价比较低时,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减缓或关停国内高成本油井,优化油气投资,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资源。
 
  四是应急观。目前的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处于相对宽松状态,我国石油供应的紧张形势得到缓解,但受国内资源限制,长期来看,油气问题仍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构建可持续的石油应急保障体系仍然是重中之重。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及规则制定,提升中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构建适应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和能源格局、公正合理的全球能源治理机制;另一方面,要抓住相对低油价的有利机遇,完善国际贸易合同,提高商务议价能力,加快战略石油储备建设步伐,推动天然气储备和调峰能力建设。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