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如何从能源革命中挖掘商机
发布时间:2015-03-03     来源: 中国能源报 作者:陈宗法
本文摘要: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成为去年中国能源行业颇有影响的大事之一。目前,我国正在执行“十二五”能源规划(2011-2015年),2015年将很快出台“十三五”能源规划(2016-2020年)。
 
  5、以“创新驱动”为“强大动力”,实现我国由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的转变。
 
  《行动计划》提出要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关键作用,通过能源“体制创新”激发能源市场活力,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能源产业竞争力,实现由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的转变。
 
  能源技术革命的总体要求,即立足我国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实现能源产业升级。其路径,着力实施“三个一批”:应用推广一批,示范试验一批,集中攻关一批。
 
  今后具体如何推进能源科技创新?①明确能源科技创新战略方向和重点。提出了非常规油气及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分布式能源等9个重点创新领域和页岩气、煤层气、大容量储能等20个重点创新方向,开展相应的页岩气、煤层气、深水油气开发等重大示范工程建设。②抓好重大科技专项。③依托重大工程带动自主创新。④加快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6、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
 
  如何深化能源体制改革?《行动计划》明确了5个方面:①完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分离自然垄断和竞争性业务,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推动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②推进能源价格改革,推进石油、天然气、电力等领域价格改革。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重点推进电网、油气管网建设运营体制改革。④健全能源法律法规。⑤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健全能源监管体系。加强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
 
  根据上述改革要求,近年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在电能直接交易、售电侧改革、输配电价改革、电力交易中心相对独立、加强电网规划等方面,并在深圳、内蒙开展试点。新的电改方案不再提倡“五分开”,拆分国家电网,而是以“四放开一独立一加强”作为下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管住中间,放开两头”,将竞争性的发电、售电业务与自然垄断的输配电业务分离,建立“多买多卖”的批发和零售市场。
 
  发电侧将密切关注改革动向,希望能解决电网建设滞后、调峰能力不足;新能源发展受电网限制;政府对电力行业的行政干预太多;大用户直购电不符合实际等问题。同时,早作谋划,提前做好成立售电公司准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电力市场营销体系,并提升设备可靠性,增强竞争能力。
 
  四、挑战与商机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对能源企业的未来发展,其影响是深远的、全方位的,既有挑战,也有商机,呈现出不同的情况。
 
  火电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过去电力短缺,规模扩张是关键;现在出现了电力过剩,发电产业必须转型升级,更加依靠内涵式增长——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清洁高效、低碳环保、科技含量。尤其是火电产业要努力落实“三降低”、“三提高”的要求,推进煤电大基地大通道建设,在中西部地区高标准建设9个煤电基地。在东部沿海、沿江地区重点发展60万千瓦、100万千瓦优质大项目,努力实现“超低排放”。
 
  清洁可再生能源企业、能源科技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商机无限。《行动计划》对水电、风电、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均持“大力”、“积极”、“支持”发展的态度,“一挂双控”政策和系统节能举措,又给能源科技、环保、工程、装备等相关企业提供了极大的商机。因此,既要充分利用政策、改革红利,顺势发展,又要因地制宜,统筹优选,科学发展。
 
  煤炭企业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未来一个时期,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和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政策预期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煤炭企业要以内部整合提效为主,积极与一流煤矿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对标,抓好煤炭销售,着力提高安全管理和成本控制水平,促进煤矿控亏增盈。同时,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劣质煤就地清洁转化,减少煤炭分散燃烧,加强煤炭质量监管,持续突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拓展煤炭生存发展空间。
 
  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等机遇大于挑战。如前所述,近年来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加大,石油、天然气分别达到60%、32%,而非常规油气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潜力很大。因此,当前要抓紧突破页岩气、煤层气、深水油气等开发技术瓶颈,提高油气的自给能力。
 
  能源企业“走出去”大有可为。《行动计划》积极支持能源企业通过技术、装备和工程队伍“走出去”。我们要把握当前难得的机遇,立足两个市场、统筹两种资源、熟悉国际惯例,积极在国家“一带一路”、“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五大国际重点能源合作区”、“全球能源互联网”及其他国际“价值洼地”中寻找机会,做到能力可及、风险可控、效益可观。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