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指出,国家应给予新能源装备行业相关的政策资金支持,为企业保留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李俊峰举例说,德国历来被认为是制造业水平最强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制造业普遍拥有较高的利润空间。没有充足的利润空间,就不可能有高额的创新投入,就更谈不上创新方面的竞争力。国内现阶段的绿色装备制造业,需要政府、银行、开发商达成统一共识。
当前,在国际金融大环境背景下,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已开始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装备生产和加工制造由海外陆续收回至本土,并采取很多鼓励政策,如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鼓励投资商、制造商回归本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不仅需要继续坚持自主创新,更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导和“保护”,从而避免错失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最佳发展时期。
盼
产业体系亟待完善
毋庸置疑,风电作为清洁能源,是事关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发展方向。而海上风电具备更大的潜力。然而,如何将这些潜力转化为创造力?如何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就要求政府做好产业的顶层设计,要理顺管理体制、加大改革力度和健全产业政策,通过有效发挥政府的服务和监督职能为行业的发展铺就高速发展之路。
然而,与成熟的陆上风电产业链相比,海上风电产业链仍没有建立起来。一般而言,风电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包括风电机组、标准规范、安装施工等。
虽然五大电源投资企业和中广核、国华、三峡、河北建投、鲁能、粤电等能源投资企业,在国内已经或正在开发建设一些海上风电项目,但真正海上风电施工经验丰富的企业屈指可数。另外,中国海上风电起步远落后于欧洲等发达国家,安装施工设备上严重短缺。其次,国内专业的风电安装船,在技术、生产等领域也相对比较落后,很难应对当今海上风电快速发展的节奏。
此外,据了解,适合海上风电的5MW和6MW大容量机组在制造方面还处于少量试运行阶段。实际的施工发电经验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较大的差距。
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内海上风电各个产业链缺少系统的的标准规范也是掣肘整个产业全面快速发展的原因。
据北京鉴衡认证中心蔡继峰介绍,目前,中国虽然制定了部分前期工作技术标准,但还未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在工程勘察、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和维护方面缺乏技术规范,难以对工程全过程实践实现有效指导。
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处处长谢宏文表示,海上风电选址需要考虑空中及水面航道、雷达影响范围、海洋功能区划、港口码头、锚地、自然保护区、滩涂围垦及养殖、军事用海等。海上风电开发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认识不统一,加大了前期协调工作的难度。据悉,仅海域使用论证使用许可、海洋环评、通航安全论证即需要2年以上。
另外,缺乏科学的招标权责机制也制约了海上风电发展。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由国家能源局主持开展,按照有关规定,海上风电项目招标后,还需要经过国家海洋局、交通运输部以及国家海事局等部门的核准,最后上报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因此,当务之急是要破除多头审批难题。
相关新闻
大型海上风电吊装设备成功国产化
本报讯近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和南通润邦重机有限公司合作承担的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面向海上风电作业的超大型多功能吊装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通过验收。据悉,通过该项目的研发,我国大型海上风力发电关键设备成功实现国产化。
经过3年的研发和自主创新,项目研发团队掌握了起吊重量达800吨的海上风电工程超大型多功能吊装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技术;生产出一套由桅杆、回转平台、吊臂等部件组成,具有海洋管桩基础施工、风电设备吊装等多种功能的整体装备。该装备吊臂全长118米,工作半径最长可达73.5米,起吊能力最大可达800吨,综合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此前,我国专业海上风电大型吊装设备完全依赖进口,风电场施工以租借设备为主,安装成本高成为制约海上风电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该装备的国产化大幅降低了海上风电工程装备投资成本,并使我国在高端海上风电起重装备领域拥有了民族品牌。据了解,国外同类产品售价达几亿元,而该产品的价格仅为七八千万元,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王拓)
海上风电“风头”正劲
六大总装维护基地全部投产
本报讯日前,中船重工海装江苏海上风电基地首台风电机组下线。基地主要面向国内海上风电市场和海外高端市场,具备年产50万千瓦机组的设计生产能力。至此,海装风电拥有的重庆、内蒙古、新疆、云南、敦煌、江苏六大总装维护基地全部投产,年产能超过300万千瓦,在行业内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和配套能力,具备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海上、陆上风电设备的可靠供货能力。
在此之前的2014年12月30日,龙源电力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扩建工程200兆瓦获得江苏省发改委核准,项目位于江苏如东环港外滩海域,总装机容量为20万千瓦,拟安装50台单机容量4兆瓦风电机组。在江苏省列入开发建设海上风电项目中,龙源电力已有5个项目总容量计94.92万千瓦,占比高达27.2%,遥遥领先于其他发电集团。
企业的投资热情,来源于国家和地方对于发展海上风电的政策保障以及由此带来的良好市场预期。
风来了,心要静
□张妮
随着国家海上风电发展相关规划、方案的出台,海上风电政策暖风不断,我国将迎来海上风电加快发展的新机遇期。不少企业也跃跃欲试,欲分得一块“海上风电盛宴”蛋糕。那么,中国的海上风电可以飞起来么?
对于这样充满新能源概念的产业,这个问题似乎不会有否定回答,业界不担心会飞多高,更担心的是摔下来会有多惨!
必须承认,与全球领先的风电设备质量及生产规模相比,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核心技术能力和产业竞争实力。以此同时,很多企业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任凭政策层面把口号喊得很响亮,企业的投入与产出却往往不成正比,基本都是“跑海圈风”,拿到资源项目却不开发。此外,技术水平的制约、产品设备质量良莠不齐、行业标准缺失,这些都是海上风电无法回避的痛楚。
客观来讲,现阶段海上风电仍处于起步示范阶段,企业在投资热情高涨的同时,更要保持理性和冷静,只有在初期规划把握好度,才能在后期推动整个产业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