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在俄克拉荷马州梅斯县的数据中心是谷歌八大数据中心之一,数据中心的处理器日以继夜地处理着全球网民的搜索请求和邮件等,由此需要庞大且稳定的电力供应。这个数据中心由附近的美国大西洋电力的风场来供电。为了保证供电的稳定持续,风场管理系统至关重要。令人惊讶的是,为这家风场提供软件管理系统的竟是一家名为远景能源的中国企业。
“风场管理软件的出口,远景在中国企业中绝对是第一单。在能源这个相对比较传统和保守的行业里,远景的软件能够让美国风电企业认可价值,是一个大的突破。”远景能源软件研发总监陈彤对《环球企业家》说。
陈彤所效力的远景能源由前巴克莱银行能源金融工程师张雷在2007年创立。七年间,这家公司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扩张,它已经成为中国第四大风机制造商。而两年前,它的排名还仅是15名。而若将手上150MW海上风电订单全部交付,远景将会成为中国最大的海上风机供应商。惊喜仍在继续。最近,远景又赢得美国最大的上市新能源企业Pattern的风场管理系统订单,为其管理第一期2000MW风电资产。
张雷的野心并未止步于此。他管理着高达1000万千瓦的全球新能源资产,若无意外,未来三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亿千瓦。为了更快地实现这一点,张将年销售额的5—8%投入研发。2013年,远景的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2014年或突破百亿元。
长大变强正是2007年张雷归国创业时的初衷——打造一家真正由科技驱动的智慧型企业。“智慧型企业应依靠先进技术而非廉价劳动力。”张雷对《环球企业家》说。
攻城略地所依靠的是技术和效率。而依靠创新设计的智能风机和控制技术,远景得以将风机发电效率提升15%-20%。在风电运营商的统计数据中,远景风机的发电效率甚至高于维斯塔斯、歌美飒等国际巨头。
在硬件之外,张雷还将目光投向风场管理软件,并迅速积累起惊人的竞争力。在Pattern、大西洋电力的订单争夺中,远景一举击败IBM等国际对手。“竞争对手是非常强的,但我们对风电行业的了解是他们不具备的。”陈彤对《环球企业家》说。
空白
能够获得美国大西洋电力风场管理软件合同的关键在于张雷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前瞻力。竞争对手提供的是通用软件,如果大西洋电力选择其产品,就需要为风场架构额外另付一笔咨询费用,如此风场才能进行定制开发。而远景的软件管理系统无需与此,它本身就是为风电场架构设计的。
远景能源在上海办公室的云中心被设计成太空舱的风格,三块大屏幕上可以显示由远景管理的高达1000万千瓦的全球新能源电站资产,包括为谷歌在俄克拉荷马州梅斯县数据中心供电的风场
长久以来,风场管理软件一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市场。2011年,张雷意识到竞争对手们都在关注风机增量市场,却很少有人关注存量市场,若能设计一款软件管理这些已经竖立起来的风机,并提升发电效率,他将一本万利。
数字能很直观地说明这一切。2013年全球的风电收入上万亿美元,若凭借该软件能够提高10%的效率,那就是千亿美元的市场。
但在当时全球走访市场后,张雷却发现这一市场异常空白,尤其是发电侧的管理极少有人涉足。于是,张雷按照此前制造风机的思路,找来行业中最专业的人来搭建软件团队。
远景能源软件研发总监陈彤是2011年6月见到张雷的,那时陈已在IBM美国和中国拥有多年智能电网相关项目的服务经验。张雷找到他,为其描述远景能源的愿景——不只是风电设备的制造商,而是整体方案解决商,硬件只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软件系统亦是其中的一部分,远景应该能在风场规划、设计、运营维护、后期评估等整个生命周期中发挥作用。“最初张雷跟我讲这个大愿景的时候,我非常激动。”陈彤回忆说。
在海外多年的工作经验让陈彤感受到,诸如IBM等公司的行业解决方案,核心还是在卖硬件、服务器、软件等通用产品,对行业的钻研深度远远不够。例如IBM最初做智能电网项目时,甚至没有针对智能电网的产品。
而张雷的构想则不同,他要做的是针对行业深度开发的软件产品。陈彤曾从事多年的软件开发,他很清楚如果纯粹做通用性的软件,若不跟一个行业结合,是深入不下去的。思考了三个月后,陈答应了张雷的邀约,于2011年9月加入了远景,担任软件研发总监和总架构师。不过,当时包括他在内的远景软件研发团队仅4人而已。
但当时,远景已经有了一套被称为1.0版本的风场管理软件系统,这套系统有一些基本的数据采集和监控功能,也能生成一个很基本的报表。但它只适用于远景的风机,完全不具备向外推广的条件。
招兵买马的工作随即展开。软件服务部副总监顾晓华很快加盟,此前他在甲骨文亚太区负责行业解决方案,主要服务于汽车、银行等领域的客户。
远景能源战略总监孙捷告诉《环球企业家》,利用传感、软件和数据分析,风电的运营效率能大大提升,如此使得这些能源资产变得更有生命力
张雷第一次和顾晓华见面时,就谈及想把远景在风电领域的KnowHow与最新互联网技术结合,并通过平台推送给客户。“那才能改变这个行业的颠覆者。”顾晓华因此被打动,从甲骨文加入远景。
远景的研发团队羽翼渐丰。软件团队很快组建完毕,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负责软件研发的成员,有近50人,另一部分则是与下游风场打交道的软件服务部门。在超过百人的软件团队中,70%为高校毕业生,剩余30%则为团队核心骨干,这些人都是来自IBM、甲骨文且拥有超过十年行业经验的老手。
2011年下半年,软件团队快速开发出一款外部风场适用的软件系统。为了与之前的版本相区别,陈彤将其称之为1.5版本。1.5版本的系统开发速度非常快,采用的方式是利用市场上现有的技术平台,并在其之上实现远景所期待的复杂功能。然后以一个月一次的速度进行迭代。
在软件产品迭代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报表设计。而对风电运营商而言,发电量才是业务的根本。“我们在针对发电量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上做了很多努力,很多时候,客户觉得在发电量的分析上不够细,希望多维度分析,比如落实到人和不同型号的风机。”顾晓华对《环球企业家》说。
2011年11月份,1.5版本上线。这套软件系统除了在使用远景风机的风场使用外,也开始在外部风场使用。年底,该软件被安装在使用东方电气风机5万千瓦的大唐新能源达里风场中。由于是首个独立软件系统项目,远景软件服务团队最多时派驻了10人到现场搜集客户反馈意见。
1.5版本采用了一些商业套装软件,目的是先推出产品,之后再了解客户需求。与此同时,软件研发团队已开始着手进行2.0版本的开发。该版本最终在2012年下旬上线。其最关键的突破在于1.5版本还只能接入几家风机,而2.0版本则适用于市面上所有的风机。2.0版本除了新增功能之外,还逐渐减少了对商业软件平台的依赖,远景亦开始独立进行底层数据设计。
大数据、云平台和智能传感技术是远景能源管理系统的技术基础。其运转方式是,通过传感器采集风机运行时的数据,再将这些数据送到云端,云中心抓取这些数据,再通过数据分析生成有商业价值的模块,比如风功率预测、业务分析优化、电力调度与交易等。
利用传感、软件和数据分析,能源资产由此变得更有生命力。在这套系统的设计中,除了IT技术之外,更重要的信息则来远景对风电专业知识的积累。例如每台风机有数百个数据采集点,采集哪些数据、以怎样的频次采集均与专业知识息息相关。这一系统颇为复杂,例如仅将主控的内容都开发出来,就需在风机上安装近两千个数据采集点。而搭建软件系统需要考虑数据量、流量,这最终也需要平衡。比如轴承温度变化慢,采集频次低,而风速则时刻都在变化,采集频次高。
除了风机监控的模块外,这套系统还有智能故障诊断的模块。远景甚至会根据过去几年风场运行的情况,在系统中预设500多种故障解决方案。“整个风场生命周期需要的模块,我们都把它数字化。”张雷说。下一步,他的计划是研发风场开发阶段的设计软件。
张雷无惧与IBM等公司竞争。“纯粹的软件公司来设计系统,只会安排几个人来学习风电后就进行设计。他们对现场的复杂情况不会考虑太多,而远景则会把实际应用中常见问题按照优先级进行分析。”顾晓华解释说,比如风场常见的问题是现场网络不稳定,而如何保证网络断了再恢复后,数据不丢失,这都需要仔细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