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能源行业进入新时代
中短期来看,电力行业暂时难以再出现过去十年、二十年那样的“大干快上”的超常规增量发展。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未来改革选择哪条道路,贴着用户侧的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直流输电领域等需求确实存在的领域仍然会有较大发展空间。
由于资源与消费的逆向分布,以及环保压力,未来一定距离的跨省、区输电趋势会持续,高压大功率直流输电的需求还会持续且可能加强;此外,柔性直流技术在解决风电、孤岛供电上有很强优势,随着技术成熟,功率较小的柔性直流输电可能会有大发展。
从我国电力发展的大生命周期来看,从“七五”到“十一五”,电力系统的重心已基本完成了从电源侧到电网侧的转移,这也符合行业发展规律。
同所有行业一样,在供给短缺结束,进入成熟期后,抓住用户才是真正的价值。未来,电网发展的重心可能会逐步体现出有从输电网向配、用电转移的过程。但由于配网资产规模的庞大,经营管理的艰巨性,以及对电网与供电业务安全稳定的重要,关于配网的改革可能会比较谨慎。
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在社会经济到一定水平后,人均能源消费会进入微增长时期,但人均电力消费还能有相对较快的增速。特别是未来新能源的发展,又主要通过电力来实现,如果考虑到未来电动车等新兴“以电代油”负荷的兴起,中期来看,全球发电国家的电力行业也会焕发活力;而在国内,还有以电机动力代替人畜肌肉动力的因素。
电力还是智能世界的神经,关于控制、自动化和各领域智能化的发展,还可能使得很分散的用电领域,出现更丰富和精彩的未来。直购电有可能在局部区域取得效果,如规模推广将使发电侧出现巨大分化。不过,考虑到目前独立输配电价并不具备,大型发电企业也并没有很强的动力参与直购电加剧竞争,直购电在全国大范围成功推动的可能性不大。
未来发电企业的竞争,更多体现煤炭等资源、装机、建造与运营成本控制、资本、运输等方面。如果直购电得到大规模推广,且政府平衡减少,未来发电企业的竞争,可能还会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效率高的企业可能愿意略微降低价格来提高利用小时数),发电板块可能出现更大的分化。
电力交易结算业务独立有利于市场化推广,但脱离调度的交易中心作用比较有限。由于电力的特殊性,需要有一个调度机构负责整个系统的指挥,交易是根据既定的电价政策,依据调度机构的指挥决策进行结算。
目前全球的已有电力市场中,分散、集中模式都具有代表性。印度大停电后,世界范围内对电力调度业务的模式有了新反思,中国一体化调度模式认可度提升,预计调度直接独立的可能性不太大。
若调度业务仍保留在电网体系,交易剥离能否有助于厘清电价体系,还有待观察;涉及到最后每日的实际调度、平衡仍然需要依靠统一的调度来执行。但可预想的是,交易的剥离,可能加大了直购电、分布式的可操作性,有利于直购电推动,也有利于分布式业务的发展。
新兴的能源运营与服务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电力市场改革,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即建立发电侧竞争市场、放开售电侧市场、实行政府监管下的电网公平开放。
在当前现状下,与放开配网、调度独立、厘清价格体系相比,售电侧放开的阻力可能相对较小。承接售电业务的企业,有望在费用收取、常规巡检与基本服务等业务领域有所作为,售电侧放开后,售电机构也有望通过直购电与用户分享购电成本降低的价差。而优秀的到户资源,还增值业务入口,售电放开可能催生更多样化的创新。
由于电能不能大规模、长时期存储,电力系统存在的巨大的峰谷差、巨大的季节高峰差,而发电、电网系统的投入成本都需要按照最高负荷来设计,电力系统的这一典型特点,导致发电、电网资产的总体利用效率低。发电资产一年中只有5%(438小时)运行在90%以上的发电能力区间中,配网资产一年中只有5%的时间运行在75%的供应能力范围上。基本参照最大负荷设计的电力体系,大部分时间都在闲置。
不考虑储能技术所产生的专业储能应用,用户通过适当的方式参与系统的响应,以通过提升整个系统效率而受益是一种基于存量资产的高效业态。售电侧市场化环境下,紧贴用户、掌握用户资源的企业,有可能利用协调用户与发电等企业,并与用户、发电企业分享提升效率的成果。
应该看到,分布式光伏、储能、三联供等技术的产业化探索,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新负荷的出现,一方面为传统能源管理、组织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同时也可能为新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基础。而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推动,有希望使发电市场走向真正的竞争,也有望在围绕用户侧的领域提供更便捷的准入环境。在此背景下,行业有望涌现出新的商业模式切换机会和新增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电力系统峰谷差、输配电设施利用率也在欧美市场中存在,但欧美等海外市场市场化历程较国内早,也没有产生很成熟的需求侧管理等新兴业态。其中有一点不同的是,国内的管制与考核模式,助推发电、电网等行业在发展中更重视资产规模,而不注重存量资产的利用效率,导致国内企业的存量资产利用率,特别是投入产出比相比要远远低于海外市场,因此新兴模式的效率提升空间要更大。
从制造向服务、运营、海外工程转型
在行业快速发展时期,行业需求较快增长,在此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巨量的产能供应。国家电网等电网企业在推动“人财物”集约化中,行业企业盈利出现剧烈下滑,主要的原因还是行业供给过剩。
由于高压设备制造的重资产、来料比较高等特点,固定成本转嫁难,在过剩环境下竞争最直接,转型压力较大。常规输变电由于超常规发展时期所培育的过量供应,可能还会面临一定压力,但在海外有较强布局,具备总包与工程服务能力的龙头企业,有望成为真正的系统集成商。
高速发展期积累的产能,一旦行业增速下行,将面对过剩冲击所推动的行业整合,在能源领域,除了向系统集成企业转型外,向运营服务转型是重要出路。
尽管电力企业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主辅分离,但
电力行业社会化分工程度仍比较低,服务市场真正成长的条件还不具备。未来伴随售电、配网等领域的放开,电力领域社会化程度有望提升,可能带来常规检修、监测等电力服务市场的机会。为清洁能源发展提供了新的制度环境发电、用户、交易有望逐步开放和市场化,为清洁能源尤其是分布式清洁能源的创新提供了相对更好的制度环境。未来可能出现通过与用户、系统的灵活交互等商业模式创新而寻找到真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