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远景下的中国能源版图变局
本文摘要: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风力发电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统计数据,2001年至2013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4 08%,而同期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的年复合增长率为57 12%,增长率位居全球第一。
如果煤炭、石油、新能源依次代表了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三次
能源革命,那么当下的中国,则明显处于三次能源革命交错混杂的过渡阶段,一如转型进程中的中国,杂糅着前现代、现代以及后现代的诸多社会表征。
但纵使国家工业化轰轰烈烈推进百年,煤炭这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象征,仍然在如今的中国能源结构占比中超过65%。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的能源结构大大滞后于工业进程。而此次发布的中美能源协议,中方明确提出了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到2030年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的目标。
如果这一计划顺利推进,国内趋于固化的能源版图,将面临一次大的洗牌。各种非化石能源丰富的地区,在国内能源供应格局中的地位,有望得到提升;而伴随化石能源开采量的衰减,部分资源性城市若不能完成转型,将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以下我们根据几种主要非化石能源的区域分布,以及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梳理呈现一幅简要的国内能源版图。通过这样一幅版图,也许不难发现中国的能源“新贵”与“潜力股”。
核能
重心将逐步向中西部转移
参照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2014的数据,我国2013年核能消费仅相当于0.24亿吨石油当量,这在国内天量的能源消费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世界核能利用典范国家法国的核能消费占比则超过40%。与之相比,中国的核能利用还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此前中国核能利用主要集中于浙江、广东、江苏等东南沿海地区,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田湾核电站等国内主要核电站都在这一范围内。事实上,在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前,国内核电站建设投资如火如荼,各地排队拿路条批项目。
海通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福岛核电事故前,我国潜在规划项目总计超过1亿千瓦,核电投资月度数据同比持续快速攀升,2011~2012年达到最高点800亿元。但突如其来的福岛事故几乎使国内核电发展陷入停滞,国务院迅速叫停了新项目审批,并对已在建项目进行彻底的安全检查。
而随着福岛事故的阴霾渐消,此前已拿到批文的项目有望加速推进,而更多筹备中的项目有望上马。据统计,目前我国在筹建的核电站超过20座,此前经过国家发改委审查的40余个初步可研究的核电项目,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河南、黑龙江、吉林等省均在筹划建设核电站,不少项目位于中西部省份。
而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国内工业产能逐步由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后者用电需求增高,核电有望成为解决工业用电需求的重要来源。在此过程中,国内核电的发展重心,也将逐步从沿海向内部转移。
水电
西南地区水电“心脏”地位凸显
中国的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94亿千瓦。根据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2014的统计,我国2013年水电消费相当于2.06亿吨石油当量,是目前中国非化石能源中消费量最大的。
水力发电的发展历史较长,在非化石能源中最为传统。可利用水能的大小,一方面系于径流水量,另一方面则与地形地势关系紧密。由于我国地形地势自西向东呈现为三大阶梯,地势与径流因素结合后,70%以上的水能资源分布在西南地区。
事实上,针对水电利用,我国有《十二大水电基地》的远期规划。分别包括金沙江水电基地、雅砻江水电基地、大渡河水电基地、乌江水电基地、长江上游水电基地、南盘江红水河水电基地、澜沧江干流水电基地、黄河上游水电基地、黄河中游水电基地、湘西水电基地、闽浙赣水电基地、东北水电基地。
参照这份宏大的水电利用规划,在不少水量丰沛、落差明显的径流中,尚有巨大的水能有待激活。2008年前,中国水电开发有一段较长的黄金期。但在随后几年,由于环保及移民等争议很大,水电开发却陷入停滞。“十一五”期间,全国水电开工量只有2000多万千瓦,远低于原定的7000万千瓦的开工量规划。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为实现减排承诺,到2020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至少要达到4.2亿千瓦。依据水电工程建设周期4至8年的基本规律,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开工规模应达到1.2亿千瓦。但截至2013年底,常规水电核准开工规模仅为2684万千瓦,不足规划目标的四分之一。因此,今后的水电投资还将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不少大型水电站也有待从沙盘推演进入实际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