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风电大佬齐聚 共商风电发展大计
发布时间:2014-11-13     来源: 《风能设备》杂志
本文摘要:清洁能源国际合作论坛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电力行业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共聚一堂,探讨清洁能源未来的发展之路。其中风电板块,业界大佬就全球风电市场新特点和新趋势,探讨企业走出去以及融资新模式分析。
  
  日前,由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主办的“中国电力国际合作论坛”如期在北京展览馆举办。清洁能源在电力行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清洁能源如何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成了本次分论坛——清洁能源国际合作论坛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电力行业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共聚一堂,探讨清洁能源未来的发展之路。其中风电板块,业界大佬就全球风电市场新特点和新趋势,探讨企业走出去以及融资新模式分析。具体如下:
 
  主持人:我们讨论的议题是全球风电市场新特点、新趋势,风电企业走出去以及新能源产业融资模式分析,中外风能企业产业链整合及风险管理。
 
  中国可再生能源委员会的理事长施教授:风能的发展前几年比较快,现在有了一个标志是,去年国际能源署原来风电长期的预期到2050年的预期,也就是原来编制的路线图,2009年版说2050年风电占12%,去年把数字提高到了15%到18%,这个信号就说明从国际组织来讲对我们风电发展的前景有更乐观的估计。现实的情况是,2013年底全球累计装机容量达到了3.2亿千瓦,当年新增4000万千瓦左右,中国在新增比例中将近一半,在累积的装机容量我们是28%。所以从风能来讲,全世界的市场由欧洲传统市场向东欧南欧发展,北欧像丹麦、德国这些老的传统的大国,主要向还上,英国是以海上为主了,所以向海上风电发展是主要的趋势。
 
  全球的发展趋势除了欧洲以外中国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近发展的比如说埃塞俄比亚、南非,拉丁美洲的巴西以及中美洲的一些国家。北美也是传统的市场。所以传统市场是比较稳定的,新兴市场现在大家都在开拓,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大的趋势,从技术方面来讲,欧洲的重点发展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越来越大,现在已经装的样机是8兆瓦,风轮直径达到了164米。另外一个新兴市场的发展,中国可能有更多的优势,因为中国本身有各种不同的气候条件,有高海拔的,有低温的,有台风的,有湿热的,这也是我们走出去的有利条件。但中国风电的发展和光伏正好相反,我们是依托国内市场发展起来的,国际市场刚刚走出去可能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但我们要发挥我们本身的优势,技术现在基本上消化吸收有一定的创新的能力了,在这个基础上走出去。
 
  金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周建清
 
  这两天北京的风能也是如火如荼地在北京举行,国内的这块讨论得比较多一点,但其实我们也发现了整个中国的风电行业目前来讲对国际市场的兴趣也是越来越重。企业也已经开始尝试走出去在海外做一些相关的业务。金风从08年开始做风电海外市场,我们自身的感觉也做一些大致的总结。第一是从全球风电的发展来讲,清洁能源作为一个目前可再生能源中成本可以接受,可以规模化商业运用,在地域和市场的限制相对比较小的情况下,在全球还是有一个非常快的增长,这种趋势目前看会在未来的十几二十年始终会有很好的增长。前两天我们还在评审一个新的增长的目标,就是到2030年要达到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比重中要达到40%的目标,原来设定的2020年是20%,另外也可以看到在一些新兴市场,风电已经作为一种新的能源形式不断地发展起来,很多市场增长的速度也非常快。第二,从技术上来看,因为风电的技术发展了30多年,本身的效率在不断地提高,导致了由风电产生每一度电的成本在不断地下降,欧盟之前也刚出了一个报告,把所有的能源形式的成本做了一个估算,从他们的结构来看,是把除了直接的发电成本,再加上有可能导致的外部成本,产生的污染和对人体的伤害,产生的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恶性的结构都折算成成本。煤炭的价格更高到230多美元/兆瓦时。太阳能和风电是低成本的。
 
  由此可以看到,我们希望把蓝天白云保留下来,尽量地减少污染,风电完全是低成本、低污染,低碳排放的非常好的可再生能源的优势,这种趋势是可以长久保持下去的。中国企业走到海外,我觉得还是要注意几个方面的事情。
 
  风电的几位老总讲了很多了,我想有一些体会是比较一致的
 
  第一是企业自身必须把内功练好,可能跟光伏不一样,中国是从国内发展成长壮大以后再走向国际,本身我们做了一些积累可是完全不够,因为和国际的巨头竞争的话,无论是从自身的技术,产品的可靠性,可利用率我的发电效率以及我商业模式创新等等各个方面必须要做好准备。还有很重要的是,很多国家的法律体系,文化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如何把国外的这一块吃透,风险控制住非常关键。有一些企业投了一些项目直接把项目取消掉,导致的损失是非常大的。
 
  第二,国家政策的支持,毕竟可再生能源目前来讲还是一个政策性的行业,无论是国内也好还是国际市场,绝大多数国家还是需要有国家政策来支持的,无论是补贴也好,税务政策的安排也好,或者说以一种直接固定的上网电价的模式也好,国外很难左右,毕竟涉及到人类的问题,国内的这些政策是否可以对我们企业走出去做一些更多的安排,包括一些审批上的建议,包括融资金融方面的一些支持,这其实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像光伏和风电是属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而且前期的成本非常高,后期的成本是免费的,运营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前期的一次性投入会导致企业的负担非常重。融资上如果能更大力度地给予一些支持,企业走出去可能更便利一些。
 
  第三,我想更多是自身创新上,技术上要不断地赶超国际的巨头,通过技术的改进导致风电的价格再不断地往下降,另外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资金的安排,各方利益的平衡。
 
  第四,企业间的协同和自律,中国很多行业走出去了,自身的竞争力很强,到国外是中国人打中国人,导致恶性竞争,低成本必然会带来质量的下降,会带来风险控制能力的下降,会带来对中国本身整体品牌形象的负面的影响。如果说能把中国的企业包括产业链上中下游以及同样作为制造商,同样之间能有更多的自律和协调,共同走出去形成一个舰队,我想这应该是对企业出去的整个国家利益、企业利益是一个更好的方向。
 
  接下来,我从企业分析中外风能企业产业链整合过程中风险管理问题:产业链整合的事情国内做得比较彻底,因为金风是国内市场80年代就开始做风电的,最早是做开发商,其实就是建分厂运营卖店,从后来开始做设备的制造,98年开始真正大规模地做机组的制造,在这当中,国内的很多供应商整合产业链,以及河上游的开发商等一系列的动作金风在国内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04、05我们又开始大规模地做国内风场的建设,我们又开始大规模地做建成以后的后期的服务。从整个产业链,从可研到论证以及我们设备的研发供应链的管理,后期的运营发电的管理一直到全生命周期,我们应该是在整个产业链各方面都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但如果全球来做全产业链的整合,我们发现难度是大的。
 
  第一是各个市场本身的政策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国家可能会对本地化率有一些高的要求。巴西、南非在所有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要建设备和建设也好,会有一个本地化的要求,要符合。这时候必须要在本地打造相应的供应链,甚至在本地生产制造。但这里面的风险控制并不是很容易,各个国家的政策变化还是非常大的。比如说巴西,从12年整体对本地化的政策做了大的调整,原来有一些符合的后来完全不符合了,南非也一样,他们依据南非的本地化率的要求,在当地的工厂生产来制造,最后发现政府对它来说没有给予任何的优势,政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本地化率的要求又没有那么严格,很多企业直接从国外进口就过来了,对它来说形成了固定资产没有收益,市场又打不开。结合风险控制,第一必须要把市场的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
 
  第二,更多是要整合上游的一些资源共同来做。现在国外很多市场不是卖设备,而是先学习它的风电的开发模式,对市场的要求是什么,对技术的要求是什么,并网对可利用率的功率曲线,审批环保等一系列的要求我通过一个项目的开发都搞清楚以后,再根据这些要求来提升自己无论是设备技术商业模式和各方面的能力,再真正地大规模地拓展市场,通过上游和设备端的整合,才能很好地把各个链条的风险控制住。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