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风电大佬齐聚 共商风电发展大计
发布时间:2014-11-13     来源: 《风能设备》杂志
本文摘要:清洁能源国际合作论坛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电力行业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共聚一堂,探讨清洁能源未来的发展之路。其中风电板块,业界大佬就全球风电市场新特点和新趋势,探讨企业走出去以及融资新模式分析。
 
  德国狄康能源工程顾问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杜博斯:
 
  对我们来说现在风能真的是很好的机遇,我也很高兴有机会来这里参加这样的一个论坛。两天前我们才开始谈了风能的投资项目,这之前我们是和德国的政府谈了一个关于风能方面的投资,尤其是中国的企业希望能够更好地把这个风能提高到国际化的标准上,尤其是在质量方面,能够把这个整合起来,把整个的风能的企业都整合起来,能够有一个更好的质量。所以我们应该更好地培训我们的风能方面的工程师。可是我们看到这样的情况,中国是要走出去,如果我们把我们的无论是风能还是太阳能的资源都出口到外面去,在我自己之前做的项目中,第一个风能项目是1985年做的,那时候真的是全新的能源,当时对我们来说市场在当时对德国的企业也是希望能够走向发展中国家。1985年我们有第一个风能项目,在当时德国希望能更多地把这个项目推广到发展中国家。那个时候我们和很多的合作伙伴进行了探讨。在很多的发展中国家中,我们建立起来的站点都非常地高,而且很多的设施还有产品都是有严格遵循质量和标准的,而且很多的项目到最后都做得非常好,质量非常高。尤其是1985年到现在我们目前已经帮助了第一家下到中国的德国企业。而且在那之后,我们也将会大量地帮助中国的企业。
 
  2002年到2003年中国已经开始在这方面不断地发展,尤其是中国在生产新能源和开发新能源方面已经成为了一个龙头国家。所以我们希望能进一步跟中国进行这样的企业交换,我们想知道如果中国把大量的投资进行投资风能和太阳能,我们想知道是否能真的做得很好,尤其是风能是已经做得非常地好了,而且在现在的资金还有之后投入之后,项目建立起来之后的维护还有之后的发展能不能做得很好。我们和中国的同事也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尤其是在建厂之后的进一步的维护方面,还要花更大的经历。所以真的要走出去,很重要的是要有最佳的实践。而且要借鉴在中国本土市场的最佳经验。我们去拉丁美洲或者是非洲国家,这些国家和欧洲的做法是不同的。所以对德国的公司以及很多欧洲公司来说,他们可能在欧洲以外的市场,比如说在中国市场并没有成功。因为这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每个市场都是不一样的,在自己的本土市场做得好,不一定再出口市场做得好,包括了文化语言、政治环境等等,所以我们必须要因地制宜,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之前是在非洲和南非进行了投资。我发现很多项目是不成功的,包括了法国德国已经建立了风电工厂和风力发电设备,但他们做得不好,跟进做得不好。说一中国要走出去,在你已经建厂了之后,出来的产品本身更重要的是之后的跟进,包括维护。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必须要发现如果当时有风险或者是任何的情况发生的时候,有没有很好的跟进和应对风险的机制,这个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在欧洲的人,他们很少说中国的语言,希望中国人除了讲外语还需要很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有时候根据文化的不同,沟通上会出现误差,这需要我们把当地的工作人员送到国外的市场之前,一定要给他们做很好的培训,不大是语言方面的培训,还有更多的关于当地的环境、当地市场方面的培训,要有很高的能力和很好的技术,所以很多在中国的人是缺少相应的能力的,在中国很多工程师的技术是做得非常好的,但是关于因地制宜这些还有待加强。所以如果要走出去的话,一定要真的很了解,我们听懂外语不是说只懂字面上的意思,而且要真正地懂得他们在想什么,和他们沟通。
 
  我们说到了很多控制的方法,不同的地区风险是不同的,而且可以说设备方面产品方面,关于在政策方面的风险,其实我们之前也已经建立了一个项目,就是说项目在建立之后首先要确保达到了当地的标准,最后是国际上的标准。第二步看看你怎么样进行进一步的维护和运营,而且在维护和运营中如何能进一步地减少这样的风险。当地的公司如果到非洲建厂,需要很好地了解当地的一些情况,比如说新能源在非洲的发展也是业绩中国的合作发展得非常地快,在欧洲比如说在德国有一个银行,也是相应地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他们在进行贷款提供的时候,也需要相应地了解项目和研究项目。所以对银行来讲,银行本身并没有工程师,他们不了解这些项目,所以需要很好地告诉他们,这个项目是怎么样的,而对中国很多的公司来讲本身不了解其他国家政策的风险以及其他国家的金融环境和金融政策。所以这些方面都需要双方能好好地了解,比如说在2005年、2006年的时候我们和很多的中国银行进行了探讨,但中国银行看上去对了解我们新能源项目没有任何的兴趣,这是很可惜的。所以我们说很多项目都在运行,所以我们希望很多的培训项目能够提供给银行和中国的一些金融机构,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怎么样为这些项目提供金融支持。还有净值调查,我们做新能源项目的时候净值调查也是相当重要的,必须这样子了解。不但这个项目确定下来,最重要的是这个项目建立以后还可以不断地发展,最重要的是培育成长期成功的项目,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我们说了中国以外的海外市场,很多银行都有工程背景的工作人员,我就有工程背景,所以对银行来讲我可以提供很多这方面的工作,所以中国的金融机构也需要考虑这一点,你们有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能更好地帮助你们提供风险的控制,或者找专业的咨询公司帮助你们降低风险。
 
  丹麦国家电网公司协调部主任单国瑞:
 
  全球的风能市场是非常有趣的市场,而且这个市场的挑战非常大,尤其是说到根据全球的能源市场的报告,我们说了在这个市场并不是特别地稳定,而且可以说中国市场占据了企业一半的市场,中国市场非常地庞大,而且也不是特别地昂贵。是我们比较了解的市场。我们说了市场是在不断地变化的,中国更多还是在关注意味着我们的关注点,已经不再是找到新能源了,而更重要的是在我们有新能源和建立了电厂之后如何维护它,如何更好地提供服务给当地的市场。新能源这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我们有相应的基础设施的配套,相应的建厂后服务的配套。所以对中国来讲中国的风电设备非常地大,而且成本也不是很高,在全球各地建立了风电站,我们希望在未来会更加地关注如何减少在维护上的成本,以及如何增加我们的能力,比如说风电装机容量能够更好地推动这方面的发展,我相信这才是我们未来的关注点,尤其是全球来讲特别是对很多风力发电市场需要更进一步提高质量,降低维护法成本。更重要的是国际社会都希望能为此提供更大的支持。中国当然是很明确地确定了我们的清洁能源发展的方向,包括了“十二五”规划,风能都是发展的重点。海上的风力法嗲是一个市场,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市场。我觉得海上发电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风险控制方面,其实有几种风险是常常出现的,有一种是政策上的风险,它常常会发生,除此之外还有我们刚刚讲到了需要大量地去了解,在国际市场上最好的例子。中国现在来讲是非常地吸引,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伙伴,而且在风能方面非常地活跃,尤其在非洲国家中有很多中国的项目过去。我们也希望能进一步地鼓励中国政府,政策的制定人进一步为风能创造一些好的政策平台降低风险。当然我们知道了,可以讲到了在金融方面也会有一些相应的风险,因为各国的金融环境都是不同的,而且可以说到有一些地方的风险程度还比较高,而且这也要求了中国的制造商还有中国的公司必须了解什么是最佳的实践,了解当地的最佳实践,所以我们就说了还要找到最好的在当地的合作伙伴,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地采取这样的走出去的战略,进一步地说服当地的合作伙伴,如果我们能够由过去的工作记录,或者是相应的好的案例和记录,越能够获得金融机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也非常地好。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