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中的风电调价
本文摘要:风力发电在可再生能源中成本较低,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对于风电项目也非常重视。不过,最近关于调整风电价的消息却闹得沸沸扬扬,让风电项目处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抢装”背后暗藏隐患
目前,各行业的“十三五”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中。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国家对风电、光伏厂商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小。发改委释放调价信号,风电市场出现“抢装潮”。
由于短期内的市场需求剧增,风电产业链相关产品价格快速上扬。以风电叶片为例,因国内叶片制造的原材料多数需要进口,国外厂商趁机涨价,原材料价格平均上涨幅度已达到15%,叶片供应商要求2015年价格将再上涨10%-15%。同时,风电塔筒也从9月中旬开始出现价格上扬,塔筒价格最高已接近800元/吨。
广东省一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内部人士称,现在公司每个月风电塔筒的产量为15~16台,是此前8台/月的两倍,而员工也由此前的8小时变成加班至12小时。不仅如此,业主更是急着催货,专门派出工作人员进驻企业监督,要求企业尽快生产。
“抢装潮”不仅带来供应链市场的价格波动,还引发业界对风电设备质量的忧虑。“抢装潮‘引发风电产业链供不应求。一些开发商为了尽快上项目,甚至开始向一些小厂商采购设备,这为风电产业埋下安全隐患。
沈宏文表示,发改委此次风电调价信号带来的不只是风电“抢装潮”以及业界对风电设备质量的担忧,还将对整个风电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长期以来,影响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并网难。而此次集中大规模的风电“抢装潮”势必造成短期内并网项目的剧增,对下一步风电并网带来更大压力,进而进一步加重弃风现象的出现。
据了解,扩大风电等可再生新能源的消费比重,被认为是消除雾霾、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选择。国家能源局为此规划了十二条大气污染防治通道,以扩大风电消纳,缓解弃风难题。但是,远水难解近渴,目前规划中的输送通道刚刚启动,预计2016年后才将陆续投入运行。同时,各省220千伏电网的制约越来越严重,目前造成限电的瓶颈已经转移到省内地区电网主变和线路容量严重不足等环节。
最令业界担忧的是,风电“抢装潮”过后或将出现的“大萧条”。多位风电人士分析认为,可以预想在2015年“6.30”调价大限之后,风电建设行业必将迎来一个“低潮期”。建设市场的大起大落,对于已被国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电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将带来严重打击。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风电产业的发展对带动我国产业优化升级意义深远。我国历史上鲜有机会在某个产业领域与世界水平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风电产业赋予了我们取得世界领先优势的战略机遇。价格调整要以确保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宗旨。
其实,未来要作出调整的不只是上网电价,还包括政府对行业的补贴。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黄少中指出,考虑完善价格补贴机制,促进风电进入市场。同时,将取消分类补贴。对所有的可再生能源企业,不再是按类来分补贴,而是设计一个总的金额,促进风电、光电、水电等竞争,谁的成本低谁先开发,谁的成本高往后排。这样能够节省补贴,提高补贴效率。
“风电行业想要彻底复苏必须要有政策做保障,国家层面的监管政策、并网政策、补贴政策、信贷政策必须落实到位,为风电巨头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风电站的建设和运营环节必须增加投资,国企央企应当挺身而出帮助民营企业脱离困境,其他环节的投资量可以适当放缓”。沈宏文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