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争议中的风电调价
发布时间:2014-11-05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文摘要:风力发电在可再生能源中成本较低,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对于风电项目也非常重视。不过,最近关于调整风电价的消息却闹得沸沸扬扬,让风电项目处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劣币淘汰良币“逆替代”令人担忧
 
  价格改革对市场影响很大,价格杠杆撬动的是整个产业发展的趋势,更影响着下游用户的消费选择,随之而来的变化就是能源消费与环境压力问题。
 
  自2012年的煤炭价格下调以来,曾经暴富的煤炭老板纷纷跑路;电源结构中的煤电开始发挥效益,虽然进行了煤电联动,但是煤电的调价也仅仅是几厘钱,于是乎,在利益的驱动下,各大发电集团纷纷开始争上煤电项目。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刚刚看到煤电在整个电源结构中从近90%下降到了67%左右,在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中,清洁能源比例正在逐年增加。但是,这样的大好局面却在价格改革政策的引导下,清洁能源比例正在被旧有能源形式进行逆替代。
 
  有专家指出,一台1.5MW的风机每小时发电是1500度,一年有效发电时间为2000小时,风场的33台机组的年发电量大约为9900万度电。如果电价下调4分钱,那么一个风场将减少营收近400万元。一旦风场盈利受损,那么“弃风”现象则更为严峻,甚至是破产,以至于产生能源“逆替代”。
 
  以江西省为例,水煤气这种污染较大的燃料在2010年之前被江西陶瓷企业广泛使用,但随着天然气管网进入江西,江西陶瓷企业纷纷改用天然气,其燃烧效率也比水煤气提高很多。然而,2013年天然气价格改革启动,天然气价格越来越贵。与此同时,煤炭价格却一路走跌,大部分低端微利的陶瓷企业便放弃天然气,重新改用水煤气。
 
  这是一个“劣币淘汰良币”的过程。在中国当前雾霾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用煤电替代清洁的天然气发电,并不是人们愿意看到的“逆替代”。然而,风电电价的下调,同样会引发能源逆替代问题,缩减的风电份额被低价而污染严重的煤炭等能源取代,带来的也将是更多的污染排放。
 
  王晓坤指出,对于风电调节,一定要全盘考虑,慎之又慎。如果盲目下调风电价格,势必会造成风能等其他等清洁能源的刹车,让一些旧式的、污染大的能源重新占领市场,这对于我国目前严峻的环境形势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对于风电价格的下调,更多的是源于当前社会上对风电电价补贴过高认识。风电电价看起来确实比煤电电价高,但其实煤电价格并不是其完全成本的体现。以我国煤电脱硫脱硝和除尘补贴电价为例,按现行标准,脱硫电价补贴0.015元/千瓦时,脱硝电价补偿0.01元/千瓦时,除尘电价补贴0.002元/千瓦时,三项共计为0.027元/千瓦时。2013年我国煤电全口径发电量为4.19万亿千瓦时,以此粗略计算,则2013年对煤电的补贴规模为1131亿元。按美国科学家研究测算结果,如果把燃烧煤炭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水污染、工人伤亡、地表形态的颠覆性改变等隐性成本都计算在内,那么燃煤发电的电价要至少增加一倍到两倍。
 
  相对而言,我国风电的电价水平并不高,且低于许多国家的电价水平。风电的补贴资金规模也远远小于对煤电的补贴,2013年风电补贴约为200亿元,至2015年约为300亿元。
 
  也有人指出,下调风电是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以2013年我国风电发电量达到1400亿千瓦时计算,若风电上网电价上调0.01元/千瓦时,则全国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要在风力发电这一领域多补14亿元。而事实上,就在不久前的8月份,全国燃煤发电企业标杆上网电价刚刚实施了平均每千瓦时0.0093元的下调。燃煤标杆涨1分,财政多付14亿。
 
  沈宏文指出,风电上网电价下跌必然会挫伤风电企业扩展风电项目的积极性,企业盈利能力必然会受到影响,下游环节的复苏可能受到抑制。此外,产能过剩、结构失衡等问题恐再度袭来,风电企业兼并重组的浪潮会更加严酷,政府部门对风电行业的放任政策可能导致新一轮的破产潮。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