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海上风电仍面临一些阶段性挑战
发布时间:2014-09-28     来源: 《风能》
本文摘要: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海上风电市场价格政策,之后召开了多次海上风电推进会议,对未来海上风电行业的开发建设方案征求业内意见,以期为我国海上风电开发进入新阶段打下良好基础。
 
  如何解决这些在电价公布后仍被广泛关注的挑战,是产业进一步有力发展的重要命题。
 
  首先,应做好海上风电的整体规划。不但在风电资源开发应具有整体性,也应在审批流程和产业链产能规划方面体现出整体性。在规划的过程中顶层设计尤其重要,海事、军事、运输、渔业、环保、电网等需要充分参与,结合各自规定设立与此相关的规划原则和评价体系,从整体上确定各地的风资源区有多少符合规划原则,能够用于海上风电开发。通过制定相关原则,形成快捷审批通道,在前期规划过程中已经被确定可以使用的风资源区通过核准后,启动快速审批流程,从而提高效率。通过尽可能完善的规划前期工作,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如风电场场址无奈变更的情况发生。对风电开发规划具有充分了解后,包括设备制造、工程吊装、运维管理等整个产业链才能够准确地预估发展规模,从而做好产能规划,从而在提高零部件采购效率的同时,做好国内外海上风电机组的产业链建设和工装设备制造工作。
 
  其次需要继续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鼓励。在补贴力度方面,由于我国南北方差异明显,海上风电的价格应进一步细化,当多则多,当少则少;同时由于对施工成本和技术缺乏了解,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海上风电在初期发展时应比成熟后的电价更高一些,作为对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企业的鼓励,而不能是简单安排先易后难地开发海上风电资源,以此在提高开发积极性的同时,增强技术能力,做好技术储备。另外,如果2017年后的电价政策能够进一步得以明确,可以有利于稳定预期,减小因政策变化而带来的市场波动。目前值得期待的是,已有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建议,在我国出台国家对海上风电扶持政策的同时,各地在也能够出台一些地方补贴措施,为本地区的海上风电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环境。
 
  再次,虽然目前我国风电配套输出有一定的补贴,但由于海上风电的输出建设成本达陆上风电的5倍左右,目前对陆上风电输出的补贴力度明显不足以支撑海上风电输出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我国对海底电缆在水下各位置的投资者并没有明确规定,容易使业主和电网企业之间产生难以确定的成本。因此,对于海上风电输出的补贴政策仍需价格主管部门进一步设计和推出,而对于海底电缆等输出设备的投资建设方也需进行明确。
 
  同时,与生产制造水平相比,技术研发能力目前仍是国内厂商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风电机组研制工作,应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进行大力扶持。目前我国有关机构正在制定抗台风型风电机组的设计规范,具备针对性的产品正在不断完善,但这项问题的彻底解决还尚需时日。另一方面,加强海上风电设备的认证和运行监测则是提高可靠性的重要途径,积极做好风电机组制造、工程施工、海底电缆等方面的技术认证,严格海上风电准入门槛,规范市场秩序,可以有力地保障机组质量提升和经验积累。建立和完善海上风电质量监督和运行监测体系,对风电场和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形成大数据,可宜于总结经验并进一步提高、完善风电机组设计水平和工程建设质量,从而整体提高我国海上风电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
 
  此外,施工装备是海上风电工程的重中之重,不但直接涉及施工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施工能力。在海上风电施工的技术和能力方面,如果采用相对市场化的竞争方式,或将使海上风电发展不但浪费资源,也可能产生风险。而采取相对集中的进行能力建设,因势利导,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