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开发者自述:“辛酸”的项目核准路
本文摘要: 十一五以来国内风电爆发式增长,截至2013年底风电计并网容量7716万千瓦,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位电源。每一台风机的吊装、并
“十一五”以来国内风电爆发式增长,截至2013年底风电计并网容量7716万千瓦,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位电源。每一台风机的吊装、并网背后都有项目开发者与核准制度、诸多审批部门的博弈。
张亮(化名)是东北地区某公司风电项目开发负责人,“辛酸”是他对风电开发工作的定义。在他看来,项目审批不确定性大、透明度不高、行政部门之间协调难影响新能源项目的有序发展。
目前,风电项目开发分三个阶段:立项及核准计划申请阶段、核准阶段、建设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涉及到风电场选址、风能资源测算、土地占用、林地报批、矿产覆压、电网接入等具体工作。
核准门路:项目排名要靠前
按照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流程,项目业主首先与当地县级政府签订投资合作协议。随后进行风资源论证,建立测风塔、整理测风数据、组织专家论证、形成测风报告。
经过至少1年的风资源测量,且有效数据完整率达到90%以上时,企业可进入风电场工程规划阶段。在风电规划的基础上,对风电场编制预可研报告,随后对接省、市、县发改委部门,取得开展前期工作的“路条”。
“路条”是业主开展风电场可行性研究的基本条件和前提,也是办理电网接入、环评、用地、规划、水保等前期工作和获取项目核准所需的支持性文件的重要保证。对于业主来说项目获得“路条”才能证明省级政府实质上把其列入相应的经济发展规划、能源规划、电网等规划中去,这对业主防范和化解项目风险大有好处。
张亮说:“随着风电资源占储接近饱和,地方越发重视当地风电资源。风电开发早期企业可以随意瓜分资源,现在则需要落实地方招商引资政策,比如将风电装备制造与风电产业捆绑,企业需要平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否则不能被落实资源。”
在地方政府立项后,项目业主开始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包括,论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查明风力资源参数、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条件、风电场的装机容量、接入电力系统的方式、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财务评价等。
在可研报告编制完成后,项目业主、市县发改委向省级发改委申请核准文件,并附加风资源配置文件、测风数据报告、环评报告、压覆矿资源评估报告、接入审查意见、节能评估审查意见等文件。
现阶段,国家能源局将企业投资风电项目核准权下放地方政府,省发改委下放核准到市级发改委,但申报核准计划仍然由省发改委统一汇总。
张亮介绍,“这一期间涉及到一些公关工作,如项目在核准名单中的排名一定要靠前,提前预判国家能源局年度核准计划容量。虽然风电核准权下放,但国家能源局制定年度风电核准计划,只当列入计划的项目才能获得可再生能源补贴。一些企业为纳入核准计划,不得不强力公关,自上而下落实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