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海上风电市场全面重启在望
发布时间:2014-05-20     来源: 中国电力电子产业网
本文摘要:  上海市海洋局近日同意上海临港海上风电项目一期用海批复的消息引起业界关注,这是继5月4日上海市发布新能源发电补贴政策,率先提出0 2
 
  上海市海洋局近日同意上海临港海上风电项目一期用海批复的消息引起业界关注,这是继5月4日上海市发布新能源发电补贴政策,率先提出0.2元/度的上网电价后,针对海上风电推出的又一重磅利好。
 
  此外,国家层面的海上风电标杆电价在制定中,其他各地总规模近4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项目也在酝酿开工。此前受困于用海争议、上网电价补贴缺失、政策扶持态度不明朗等因素而陷入停滞的海上风电全面重启在望。
 
  海上风电成蓝海
 
  早在“十二五”伊始,国家就为海上风电拟定了“到2015年装机达500万千瓦”的规划目标,国家能源局也于2011年启动了规模达100万千瓦的首批海上风电项目特许权招标。
 
  尽管政策方高调,但首批招标项目推进过程中,由于选址与海域规划冲突、招标电价偏低大大降低项目投资收益预期,100万千瓦的项目几乎全未进入开工阶段。
 
  近期,伴随着陆上风电行业回暖,海上风电的境况也在发生着一些积极变化。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的一位理事表示,政策制定方对于海上风电发展的态度已告别过去的模糊不清,主导思路由过去的特许权招标,转变为以示范项目加配套补贴以“扶上马,送一程”。“当前宏观政策环境对于新能源发展倚重,不断释放政策红利来培育海上风电的市场。”国家能源委会议不久前提出,将开工一批清洁能源项目,作为经济稳增长的支点,风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头戏,自然有望首获政策红包。
 
  据了解,海上风电作为“十二五”末乃至“十三五”期间国内风电行业发展“新蓝海”的标签正不断显现。“过去招标的众多海上风电项目,尤其是临海滩涂项目,初期选址和用地均未征询当地海事部门的意见,因此开工一拖再拖。上海临港项目开工前则获得了当地海洋局的海域使用证书,这表明在海上风电项目规划的审批程序上,相关部门已厘清政策脉络。”有行业专家表示,这也是海上风电市场重启的大前提,为意欲进军海上风电投资打了一剂强心针。
 
  电价杠杆是关键
 
  而刺激海上风电市场重启的另一剂“强心针”,无疑是标杆上网电价政策的出台。对于近几年成长起来的陆上风电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上网电价所带来的优厚补贴,成为促成产业资本蜂拥的主推力。
 
  海上风电巨头华锐风电总裁刘征奇此前表示,2011年第一批海上风电项目特许权招标最低中标价为0.61元/度,让众多项目内部收益率超低,这也是这些项目无法如期开工的重要原因。如果海上风电也能推行陆上风电的上网标杆电价,将彻底扭转此前市场低迷的局面。
 
  国家能源局在2014年工作计划中,适时制定出台海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成为其中重点任务之一,这给了一直看多海上风电的市场投资人士极大鼓舞。而接近政策方的专家在不同场合相继透露,目前海上风电标杆电价政策正在加紧制定中,今年下半年出台可能性较大。
 
  目前市场关心的关键点在于标杆电价的定价水平。海上风电相对于陆上风电,项目综合投资成本要高出一倍,如果其定价水平与平均0.5元/度左右的陆上电价相当,对应的项目内部受益率将难达到市场预期。
 
  按照海上风电项目综合造价成本核算,未来标杆电价有望达0.8元/千瓦时左右,在并网条件完善的情况下,项目投资内部收益率可达10%以上。
 
  相关产业迎“春天”
 
  除上海临港示范项目外,各地近期也在陆续筹备前期已列入规划的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工工作。来自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至2013年底,我国准备开展前期工作的海上风电项目17个,总装机量约400万千瓦。而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的数字进一步指出,预计2014年开工的海上风电项目可达156.6万千瓦。
 
  专家表示,海上风电场的建设运营将带动起整个产业链,除了机组设备外,还涉及塔架、基座安装以及海底电缆铺设。这些配套设施的投入占据综合成本的很大空间。
 
  随着近年海上风电、跨海大桥工程建设和海洋石油工程建设,相继有三航局、中铁大桥局、华电重工、龙源振华及部分民营企业已经完成建造、开工建造或正计划建造大型海上风机安装船、起重船,随着海上风电场逐步进入建设期,具备海上风机吊装施工能力的企业将逐步增多。
 
  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标杆产业”,海上风电产业的复苏正在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它的春天也是它们的春天。
 
  “双核驱动”助力风电起航
 
  今年以来,蛰伏已久的海上风电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映入人们的眼帘。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利好频出,这对受困于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风电产业,显然是一个提振和鼓舞全行业信心的政策号角。
 
  千呼万唤众人盼。无论是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海上风电建设的通知》、上海公布新版《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办法》、还是有望在年内出台的海上风电定价机制,都诠释着海上风电发展的又一个高潮正蓄势待发,转机已现。
 
  的确,政策的支持给海上风电的发展提供了积极信号,但不容忽视的是,技术的保驾护航也是推动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国内船企,如何突破技术瓶颈、掘金风电产业,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味强调市场压力,将会贻误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机。海上风电的开发、建设和运行都要比陆上复杂,必须提前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和技术储备,不断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培养海洋工程及海上风电运维技术人才,进而为海上风电的发展提供支撑。
 
  我国发展海上风电行业可谓任重而道远。资源就在那里,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准开启资源的钥匙,钥匙有两把:政策和技术。唯有“双核驱动”,政府与企业合力齐发,才能促进风电产业实现质的飞跃。
  目前市场关心的关键点在于标杆电价的定价水平。海上风电相对于陆上风电,项目综合投资成本要高出一倍,如果其定价水平与平均0.5元/度左右的陆上电价相当,对应的项目内部受益率将难达到市场预期。
 
  对此,民生证券在研报中表示,按照海上风电项目综合造价成本核算,未来标杆电价有望达0.8元/千瓦时左右,在并网条件完善的情况下,项目投资内部收益率可达10%以上。
 
  角逐企业并不多
 
  除上海临港示范项目外,各地近期也在陆续筹备前期已列入规划的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工工作。来自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至2013年底,我国准备开展前期工作的海上风电项目17个,总装机量约400万千瓦。而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的数字进一步指出,预计2014年开工的海上风电项目可达156.6万千瓦。
 
  以海上风电项目1.2万-2万元/千瓦的综合造价粗略测算,市场潜在空间可达800亿元。而按照国家规划到2020年装机达3000千万的中长期目标,市场规模届时可最高扩容至数千亿元。
 
  尽管市场体量相较于万亿元级的陆上风电并不算大,但上述可再生能源学会专家表示,由于海上风电无论是整机设备还是风电场建设运营技术指标都高出陆上风电不少,因此有能力参与这一市场角逐的企业并不多。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目前国内有11家制造商的海上风电机组已实现项目安装,但达到5万千瓦规模化水平的制造商仅有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两家,其中华锐风电的市场份额占据整个海上风电装机的40%。
 
  刘征奇介绍,海上风电对于设备的技术要求在于单机规模的大型化上,华锐风电自主研发的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此前已在上海东大桥项目取得了超越同行的运行业绩,这将为公司未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打下基础。据了解,上海临港一期102兆瓦海上风电项目规划的17台6兆瓦机组设备全部由华锐风电提供。
 
  有券商分析师表示,海上风电场的建设运营将带动起整个产业链,除了机组设备外,还涉及塔架、基座安装以及海底电缆铺设。这些配套设施的投入占据综合成本的很大空间。随着海上风电市场扩容,配套细分市场也存在巨大潜力。
 
  近年来,国内不少公司已经瞄准海上风电产业链,并提前进行市场布局。风电塔架制造业龙头天顺风能,过去几年就为西门子、GE等国际风电巨头提供海上风电塔架产品。公司相关人士不久前表示,公司募投项目海上风电塔架产品已得到市场充分认可,预计今年起将为公司贡献业绩。另一家海底电缆制造商中天科技,其近年来研发的中高压直流电缆对于解决海上风电电力传输瓶颈问题已得到业内认可,在2013年中标总金额达1.7亿元的海上风电相关电缆项目供应订单。
 
  上述券商分析师表示,目前国内陆地优质风能资源已渐渐被瓜分殆尽,留给意欲投身风电场开发的产业资本的选择,要么是进入资源条件相对贫瘠的内陆资源区进行分散式开发,要么就是进入市场潜力更大的海上风电市场角逐。“两者开发成本不相上下,但从长远来看,后者投资回报收益水平进入递增曲线,而前者则是递减趋势。”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