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风电“弃风”顽疾待解!
发布时间:2012-12-03     来源: 北极星电力新闻网
本文摘要: 过去五六年间,中国的风电行业经历了一轮井喷式大发展。但尴尬的是,虽然我国风电新增装机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很多地方风电电量并未得到有...


        过去五六年间,中国的风电行业经历了一轮井喷式大发展。但尴尬的是,虽然我国风电新增装机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很多地方风电电量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弃风”成为制约我国风电发展的最大顽疾。


         不断恶化的“弃风”


        2006年后,我国风电产业开始驶入快车道,装机总量从2007年的585万千瓦增加到2011年的6236万千瓦,增速位居世界第一;国际市场份额也从2005年的2%上升至2010年底的23%。中国已然成为不折不扣的风电大国。

        然而,在这些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却隐藏着风电行业疾速追风带来的隐忧。
据《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2》显示,去年我国风电企业因“弃风”限电造成的损失高达50亿元以上,全国“弃风”量超过100亿千瓦时,12%的风电被浪费。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主任李俊峰透露,今年的“弃风”情况不但没有改善,而且还在不断恶化,预计“弃风”量将超过300亿千瓦时。


         风能为何遭弃用?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表示,由于我国的风电场建设规划与电网规划不够衔接,造成大量风电难以消纳,只好无奈“弃风”。

        “前一阶段风电装机量过多,而后面的送出和调峰又配不上。”施鹏飞表示,风电项目建设周期短,而相应配套送出的电网工程建设周期长,双方建设不同步,导致电网接收无法满足大量风电外送的需求,最终加剧风电并网的难度。

         在施鹏飞看来,电力系统还需实现供电与用电电量的实时平衡,而风力资源本身的不确定性及波动性也给电网稳定运行带来了困难。

        “有风时不一定有负荷需求,有负荷需求时不一定有风,二者很难协调。”施鹏飞说。

        由于风力所发电力无法储存,如果没有强大的外送输电网络,过多开发的风电必然会被弃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贺德馨指出,我国目前系统调峰能力和风电跨区输送能力明显不足,现有的电力调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风电的规模化发展。

        另外,如何平衡风电和火电的利益,也是风电面临的另一重要矛盾。

        施鹏飞表示,风电产业的强大触动了传统电力系统的利益。但是在现有的体制下火电仍然按照计划体制下达计划电量,不足的电量才由风电给予补偿,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刘琦也持相同观点:“‘弃风’现象反映出传统能源体系、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还不能完全适应风电等新能源发展的需要。中国在加快风电发展的同时,还需破除传统体制机制的障碍和束缚。”


        从量变到质变


        面对装机容量急剧膨胀的风电,如何破解“弃风”及并网难题,成为专家们热议的焦点。

        据刘琦透露,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完善法规体系及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促进风电全额保障性收购。

        刘琦表示,未来我国将加强电力系统建设,扩大配置风能资源的范围,推动风电在更大的电力市场中消纳。与此同时,还将通过创新风电利用方式来适应风电间歇性的特点,促进风电就地消纳。

         不过,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看来,中国风电的健康发展仍需依靠质量和核心能力胜出。在风能快速增长的同时,应注意突破技术和经济的瓶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打好产业基础。

        杜祥琬建议,国家要加强风能基础研究的投入,设计出高效率、高效能以及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特点的机组。此外,还要努力发展现代化智能电网和储能技术,进一步提高风电的并网率。

        另外,他认为,风能发展的基本路线是以发电为主,而发电的重点除了陆上风电,还应积极推进海上风电,坚持风电集中开发与分散发展并行。与此同时,地方和企业对风电发展也要进一步回归理性,不能只追求速度和规模,还需做好样机检测,处理好质量、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风电跑马圈地的时代,风机制造企业产能扩充过快。如今,由于风电市场放缓、投资下滑、企业产能过剩、应收账款大幅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也相继爆发。

        对此,李俊峰建议,风机制造商要认清中国风电发展所处的阶段,不要盲目扩张,要在质量、稳定性、发电量上下工夫。

         施鹏飞则认为,制造商亏损的问题应由市场竞争去解决,首先是要遏制恶性低价竞争。企业要凭借自身实力保证产品质量,通过业绩来证实机组的可靠性。

        “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施鹏飞称,今后国内风机将朝着能适应更低风速、更复杂地形的方向发展,风场建设也将朝着管理更加精细、可使用多种风机机型的方向发展。


        前景可期


        值得关注的是,处于“寒冬期”的风电行业近期迎来了政策“暖风”。

         今年7月和9月底,国家能源局连续追加了两批超过300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将其列入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范畴。随着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在2011年年底上调至8厘/千瓦时,业内预计今年的电价附加补贴资金可望超过200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风电补贴政策频现暖意,或许是国家释放出的一系列“救市”的政策信号。

        与此同时,新颁布的《中国“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风电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到2015年中国风电并网装机将达到1亿千瓦以上,2020年达到2亿千瓦。如果按照今年6000万千瓦计算,未来8年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将增加两倍以上。

        贺德馨认为,上述目标的实现,将推动风电为调整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发挥更大作用,巨大的市场规模也将为我国风电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基础。

         另外,发展海上风电也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根据《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20年底,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0吉瓦,中国海上风电面临着千亿元的大市场。

        而在杜祥琬看来,随着我国风电技术的进步、并网率的提高、风电机组价格的逐步下降以及市场的不断扩展,未来中国风电产业将呈现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