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2014年能源电力五大热点大盘点
发布时间:2014-04-03     来源: 电力系统装备
本文摘要:    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两会期间,特高压、智能电网、分布式光伏发电、核电出口等关键词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  实际上
  
  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两会期间,“特高压”、“智能电网”、“分布式光伏发电”、“核电出口”等关键词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
 
  实际上,自从“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愿景之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速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已经成为我国应对环境污染、“雾霾锁城”的有效举措。
 
  未来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目标已经赫然纸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宣读任期内首份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4年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都要减少2%。
 
  如何完成以上目标,同时,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两会期间,来自电力行业的两会代表和委员纷纷献计献策,本刊以专题报道的形式,提取其中的热点进行梳理,以飨读者。
 
  热点一 电力管理需出重拳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电力行业的发展一直是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面对目前电力规划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新能源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所造成的诸多弊端,两会代表、委员们建议加强对电力规划的管理,同时,全面系统进行资源普查。
 
  加强电力规划管理 促进资源有效利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电国际董事长李小琳表示,电力规划是电力工业发展建设的重要指导和依据,是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她认为,目前电力规划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重大事项研究和规划编制、审定、发布、滚动修订程序尚未走上规范化、程序化、透明化的管理轨道;第二,规划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缺乏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第三,规划实施、考核、评价机制也还没有建立。
 
  对此,她建议:首先,出台“电力(能源)规划管理办法”,对规划的深度、高度和可操作性作出明确的规定,提升规划的质量,保证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约束力;其次,成立独立的电力(能源)规划研究院,对现有各企业科研机构中有关电力(能源)战略、规划和系统研究的力量进行整合,或以一个或几个科研机构为基础整合成立独立的电力(能源)规划研究院;第三,做好人才保障,建立科学合理长效的人才保障机制,使相关专业高级人才长期稳定地从事战略规划研究工作;第四,做好经费保障,保障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必要的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
 
  全面系统进行资源普查
 
  “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能源政策,推出一系列措施支持和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电网公司总经理钟俊表示,这些措施包括积极消纳云南清洁水电,优化购电结构,严格执行国家新能源发电电量的收购政策。
 
  在积极支持我国新能源发展的同时,钟俊也发现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我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存在过度集中开发、无序开发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他建议对新能源资源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结合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电价承受能力、市场消纳能力,研究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并纳入国家能源规划,引导新能源和电网协调发展。组织开展区域性能源规划,促进电源有序开发,避免局部地区和时段发电产能过剩,促进东部与西部、电网与电源以及各利益相关方的和谐发展。
 
  钟俊指出,目前,国家要求在核电、大型水电等电源项目获得核准后才能启动配套送出工程的核准程序。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项目由于建设工期相对较短,而电网送出工程涉及面广,特别是近年来征地协调难度很大,导致电网送出工程建设进度往往滞后于电源建设进度。
 
  对此,钟俊建议统筹协调电源与电网建设进度,同步核准电源项目和配套电网工程项目,并在电网工程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保障配套电网工程和电源项目同步投产。
 
  热点二 多方助力风电健康发展
 
  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下,风电行业迎来回暖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国家不仅提出了2014年有序发展风电并实现新增装机1800万kW的目标,同时,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十二五”第四批风电拟核准计划也远超出此前的业内预期,达到27.6?GW。
 
  虽然回暖的迹象明显,但风电行业内部存在的“三角债”现象、如何吸引各种投资主体积极参与风电开发等问题同样引起了两会代表和委员的极大关注。在他们看来,解决这些问题是风电行业能否实现上述目标,并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
 
  尽快落实新能源补贴款项
 
  全国人大代表、东汽风电事业部副主任工程师赵萍表示,目前风电设备行业存在严重的设备款拖欠现象。
 
  一直以来,风电行业普遍采用“1441”的付款方式,即合同签订时风电项目业主支付10%的总设备款给风电设备制造商,生产启动和设备交付时再分别支付货款的40%、最后再支付10%的质量保证金。
 
  她指出,由于风电合同生效与交货期较短,业主支付10%的合同签订金以后,大部分资金需要风电设备制造商垫资,这给风电设备制造商造成很大的资金压力,更有甚者,业主在确认收货以后还以各种理由拖欠货款,使得风电设备制造商资金收不回来,不得不拖欠风电零部件设备供应商的货款,造成了行业的“三角债”的情况。
 
  为此她建议,首先,国家应尽快落实新能源补贴款项;其次,要严把项目审批关,把是否具备项目融资能力作为项目建设审批的条件之一;第三,国家能源局对不及时提供设备款的业主应该定期公布,把其作为项目审批中的诚信依据;最后,要成立专门机构清理风电行业的拖欠款,以保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鼓励各种投资主体积极参与风电开发
 
  近年来,随着风电装机规模连年走低,资本市场对风电产业的投资积极性不断下降。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明阳风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传卫表示,随着风电产业的利润水平连续下降,投资回报率低于社会投资平均水平,风电开发商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这也是风电投资热度下降的根本原因。
 
  在他看来,导致风电行业回报率低下、风电开放商投资积极性受挫的原因来自三方面:一是“弃风”限电,加上补贴不到位导致开发商的利润率下滑;二是风电开发难度加大,成本攀升挤压风电开发商的利润空间;三是由于风电下游市场的利润率下滑,金融机构将风电列入高风险行业,取消贷款利率优惠,实行基准利率或利率上浮,造成风电开发的融资成本大幅上升。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张传卫建议,首先要在2017年之前保持现有电价政策,以稳定市场环境和投资信心;其次,要解决弃风限电和补贴拖欠的问题;第三是要建立完善的风电行业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成立国家级的风电开发担保公司,完善产业贷款担保模式;并推动租赁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参与风电开发,分散和化解风电项目的投资风险。
 
  热点三 加快智能电网发展
 
  加快智能电网发展也成为两会热议的话题之一,代表们认为,面对我国能源发展的严峻挑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必须要发展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当前,以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我国智能电网被赋予的神圣使命。
 
  发展特高压电网 破解雾霾困局
 
  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看来,目前我国能源发展面临四大问题:一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较长时期内我国都面临着较大的能源供应压力。二是我国能源资源与生产力分布不均衡,全国70%以上的煤炭、水电、风能、太阳能资源都集中在西部、北部地区,距离东中部负荷中心,一般都在800~4000?km,依靠传统电网,难以大规模开发。三是能源效率整体偏低,我国能源在开发环节,集约化程度偏低;在传输环节,过度依赖输煤,往往通过消耗高品质能源来输送低品质能源;在使用环节,大量煤炭仍然直接燃烧,整体能效偏低。四是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我国能源发展长期追求就地平衡,带来土壤、水质、大气污染等突出问题。
 
  刘振亚强调,发展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能够有效解决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四大问题,实现能源安全、清洁、环保、友好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快智能电网的发展,他建议,从国家层面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战略引领,从国家层面制定智能电网发展战略,把智能电网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导产业,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优先发展;二是科学规划,抓紧制定国家级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统筹智能电网与能源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和谐发展;三是重点要加快建设特高压骨干网架,更好地服务和支撑新能源开发、并网与消纳,从根本上破解我国面临的能源难题和雾霾困局;四是自主创新,整合各方面的科技资源,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集中力量攻克新能源发电、大规模储能、多网融合、智能装备关键技术;五是加快走出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加快技术与装备出口,振兴民族工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为我国智能电网的技术、产品参与全球竞争打好基础。
 
  加快特高压入渝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总经理孟庆强呼吁,加快建设“电力高速路”——1000?kV四川雅安—重庆—武汉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以及新疆哈密北—重庆±800?kV直流特高压工程,以解决重庆目前面临的电力缺口、大气污染等难题。
 
  据孟庆强介绍,考虑机组检修、备用容量、川渝输电通道受限等因素,初步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重庆市将分别存在200万kW和300万kW左右的电力缺口。若再考虑宏观政策、环保控制、电源建设、来水情况、煤价波动等不确定因素,重庆电力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加快特高压入渝,是扭转重庆长期缺电局面的必然选择。
 
  由于重庆地处盆地边缘,空气湿度较大、流动性差,不利于污染物自然净化,易形成雾霾天气,对此,孟庆强表示,特高压入渝还可有效缓解重庆日益加剧的环保压力。
 
  孟庆强指出,特高压输电技术在跨区送电、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具有优势,重庆迫切需要在推动市内电源建设的同时,加快特高压入渝步伐。
 
  他指出,2015年四川水电装机将达7339万kW,丰水期电力富余容量超过3200万kW。国家电网公司规划建设的雅安—重庆—武汉1000?kV交流特高压工程,建成后川渝断面输电能力将提高到1200万kW。此外,远期规划的新疆哈密北—重庆±800kV直流特高压工程,可使新疆火电送渝能力达到800万kW。以上两项工程建成后,若考虑通过新增特高压交直流受电400亿kW,预计每年可替代标煤1760万t,减排二氧化碳3200万t、二氧化硫8万t、氮氧化物9.2万t。
 
  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发展
 
  针对2013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东中部地区雾霾天气频发、能源保障和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繁重的现实,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单业才认为,国家应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发展,以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
 
  单业才指出,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京津冀鲁、长三角等地区逐步提高接受区外来电比例,严控常规煤电建设,开发利用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
 
  提高区外来电比例,实施“电从远方来”战略,必须依靠输电容量大、输送距离长的特高压工程来实现;而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具有分散性、间歇性特征的新能源,必须依靠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电网来支撑。具有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等显著特点的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发展,正是契合了这些要求。作为能源互联网,与传统电网相比,它在资源配置的高效性、电源接入的适应性、供电服务的互动性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