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莉萍:能源绿色发展须统筹技术经济两大要素
本文摘要: 必须立足我国能源国情 党的十八大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作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政府此前作出了到2020年非化石...
必须立足我国能源国情
党的十八大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作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政府此前作出了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全国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承诺,反映出我国推动能源绿色发展的强大决心。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实现能源绿色发展,必须从增量和存量入手,在加大力度发展非化石能源和节能降耗的同时,推动实现煤炭绿色转换利用。
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努力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做好增量的绿色发展主题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发展惯性大的特点,预计未来3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需求至少还将增长70%~80%,电力消费需求至少还需要翻一番,因此,充分用好“后发优势”,努力加大非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千方百计做好增量文章,是我国以更小成本实现能源转型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尤其是自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我国新能源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风电、太阳能发电进入规模化发展新时代。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资源依赖和技术依赖的特点,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开发原则,在面向终端需求、实现能源梯级利用等方面应该加大技术研发和政策支持力度。
高度重视煤炭的绿色低碳转换利用,加大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实现存量优化和绿色转型我国能源供应和消费长期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占比高达2/3,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也因此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短期内实现以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大量替代煤炭是不切实际的。初步分析预计,到2030年,全国煤炭消费仍将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0%左右。因此,煤炭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必须实现的能源绿色发展主题,否则,能源绿色转型便无从谈起。
当前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中,只有53%左右用于发电(世界平均水平是80%),其余部分用于化工原料和其他终端能源消费。从应对大气污染考虑,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加大对终端分散燃煤的治理,降低终端消费中的煤炭直接燃烧比例,因为这是造成区域性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截至2012年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7.5亿千瓦,名列全球第一。长远看,现役燃煤机组的接续发展是我国煤炭绿色转型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我国现役燃煤机组绝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起来的,按照30年经济运行期限计算,这些机组将陆续进入退役期。因此,是在现有电站基础上实行绿色化的更新改造?还是利用非化石能源或天然气发电机组替代?或是异地转移到西部建设煤电基地,实现更加集约的发展?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性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国家能源转型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必须尽早谋划和部署。
千方百计提高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能源产业和能源消费文化,是实现能源绿色发展的根本之路节约的能源是最绿色的能源。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我国当前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发达国家的3~4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空间还很大。德国的相关研究表明:以目前的技术水平,节能带来的项目内部收益率可以超过30%;节约用电对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最有成效,应当作为节能降耗工作的重中之重。
必须坚持和统筹协调两大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