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山:加快构建促进风电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本文摘要: 风电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涉及深层次的体制和利益关系。必须高瞻远瞩,从...
风电产业发展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随着风电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风电发展遇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过去,我国风电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缺乏风电机组设备制造能力,所有风电场的发电设备都要从国外引进,风电场建设成本很高,使风电的上网电价也很高,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为此,一段时间,我们把实现风电设备的国产化和降低风电发电成本作为主要目标,采取以风电场的规模化建设带动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方式,以此降低风电的发电成本。可以说,风电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了,风电设备的制造已基本实现国产化,风电设备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有效降低了风电场建设成本,使风电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条件。但受风能资源与用电市场分布不一致的影响,风电发展的制约因素已由过去的设备制造转变为了风能资源丰富的“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普遍出现了严重的弃风问题,特别是在冬季供暖期间,为了满足供热需要,需优先保障热电联产机组运行,占用了夜间的主要电力负荷空间,使风电被迫大量弃风,有些地方的弃风电量甚至已超过了50%。此外,支持风电发展的政策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对风电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是风电上网电价的补贴问题。虽然风电的发电成本已大幅下降,但从目前的能源价格来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风电发电成本仍然高于常规能源发电,对风电发电上网电价给予优惠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做法,但对优惠电价部分的补贴资金来源和管理方式各有不同。如美国采取的是税收抵扣政策,规定给予每千瓦时风电发电量2.1美分补贴,由风电投资者在其上交的税收中予以抵扣;澳大利亚实行的是配额制度,规定售电企业在其销售电量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由售电企业向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购买可再生能源发电证书,这需要建立公开透明的发电市场和绿色电力交易体系;有些国家是向终端用户随用电量征收资金,用于补贴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中高出当地平均电价的部分。德国采取的是后述政策,我国也采取的是这样的政策。从我国的实践看,这种补贴政策在受补贴企业和补贴资金量少的时候是比较适宜的,但随着受补贴企业和补贴资金量的增加,这种补贴办法变得很繁琐,效率也比较低,这是近年来补贴资金发放缓慢的重要原因。
二是风力发电的税收政策问题。为了支持风电的发展,国家一直对风电实施增值税减半的征收政策,这既体现了对风电场建设的支持,地方也可以通过风电场建设获得税收收入,是较适合风电特点的税收政策。2009年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后,风电场建设在短期内不能为地方带来税收收益,许多地区为了增加税收,盲目引进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强制要求风电开发企业采购本地生产的风电设备,不仅助长了风电设备制造的低水平重复扩张,而且严重扰乱了风电正常的建设秩序。
三是风电设备制造的同体化问题。
风电设备制造是专业化很强的产业,是集材料力学、空气动力、机械制造、电力电子为一体的综合工程,也是建立在试验和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没有合格的材料和设备、没有必需的试验和实践基础,很难生产出合格的风机设备。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是在引进国外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的先进性、零部件的可靠性、生产人员的素质、管理环节的严格性都存在差距,风电设备的质量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近年来,风电整机制造企业的业务不断向零部件生产方面延伸,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