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我国低碳减排迈出了第一步。
8月底,低碳减排业界第一个全国性组织“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低碳减排专业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是由清华大学CDM中心、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等30余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的非盈利行业组织。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全球第一大国,城市的人均排放水平也已超过发达国家人均水平,作为全球第一排放大国,我国的碳排放问题一致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饱受指责。
目前,欧盟有碳排放交易机制(EUETS),美国有区域性碳交易强制市场(RGGI),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无碳交易体系,因此第一家减排组织的成立具有破冰意义,而围绕在碳排放领域的种种暗战与博弈也已开始。
1 乱象
如今各地兴起的建设环境交易所热潮过于盲目,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两年来真正做成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极少,只是一些零星的交易,没有形成规模。
“目前,我国虽有碳排放交易所,但大多并无实质性业务,很多企业也对碳排放不了解,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和推广,为建立适合我国自己的碳排放交易机制探路。”8月底,减排委员会一位人士对《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表示。
上述人士透露,该委员会主要成员由项目业主、碳信用额买家、排放权交易所、低碳投资机构等组成,将在气候变化政策协调、与联合国EB沟通、低碳标准论证和培训以及低碳投融资方面展开工作。
据悉,目前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分为两种,即配额交易和自愿交易。配额交易市场是针对那些有温室气体排放上限的国家或企业,比如欧洲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通过CDM机制来完成;而自愿交易市场则是从社会责任、品牌建设等目标出发自愿进行的碳交易,而我国在无独立的交易体系之前,两种交替体系并存。
长期关注碳排放的OFweek太阳能光伏网高级分析师Siro向记者表示,这两年我国在碳交易方面动作频频。2008年北京、上海和天津成立了三大环境交易所之后,一年多时间,杭州、武汉、大连、广州等城市也纷纷跟进,一时间涌现出20多家碳交易所,而武汉也曾提出建设全国碳交易中心的呼声。“但问题是,很多交易所不知道该交易什么,对碳交易根本没有什么概念。”
“如今各地兴起的建设环境交易所热潮过于盲目,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两年来真正做成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极少,只是一些零星的交易,没有形成规模。”上述减排委员会人士对记者说,他表示,国内的配额交易虽然在交易所注册的很多,但真正启动的少之又少,微乎其微。
而同时国内的自愿减排方面也在逐年发展,参与的企业逐年增多。
据记者了解,在自愿减排方面最大的一笔交易始于2009年,天平汽车保险公司购买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来抵消该公司在2004年到2008年以来产生的碳排放。
不过,上述自愿节能减排的企业仍是非主流。目前,我国碳排放难题主要集中在钢铁、化工、冶金、建筑、物流等领域,这些是碳排放大户,不过在这些排放大户里面鲜有去交易所做配额交易的,也很少有自愿减排的。
一位上海地区的物流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物流方面减排主要采取的措施是使用电动车装货,减少燃油汽车的尾气排放,但一辆电动车的成本至少要比普通汽车贵上十几万元,虽然国家有相关补贴,但仍是杯水车薪,“在竞争之下,几乎没有人去关注环境受到多少污染。”
“仅靠自愿去减排可行性并不大。”江苏沙钢一位高管对记者表示,在过去几年,钢铁行业的减排主要靠国家行政命令来推动,即关闭和淘汰落后产能,重组大钢铁公司。
Siro也认为,我国在建立碳交易机制之前,需淘汰一些行业的落后产能,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对一些大企业的碳排放进行限制,“否则,没有人去关心碳排放究竟为何物。”
2 争端
各国虽都意识到面对全球持续变暖,减少碳排放已成挽救地球的最后出路,但由于在碳排放上承担的责任都和GDP紧密相关,所以激烈的利益博弈让减排行动举步维艰。
2009年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曾被称为是“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会上,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讨论了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如何减排温室气体的问题,不过,这最后的机会却在大国的利益博弈中被浪费了,最终的结果是不欢而散。
在此次会议上,各国虽都意识到面对全球持续变暖,减少碳排放已成挽救地球的最后出路,但由于在碳排放上承担的责任都和GDP紧密相关,所以激烈的利益博弈让减排行动举步维艰。
此前,发达国家曾在2007年的 “巴厘路线图”中要求做出在2020年应比1990年至少减排40%的承诺。不过在此次会议上,只有挪威承诺2020年比1990年减排40%,欧盟承诺到2020年比1990年减排20%,日本承诺25%,美国只承诺4%左右,而我国则做出承诺,在2020年前,将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单位GDP碳排放强度40%到45%。
前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都曾是当时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主要成员,吕学都还曾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CDM)执行理事会(EB)副主席。他向记者表示,当时哥本哈根会议之所以无果而终,主要原因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拒不履行巴厘路线图中的承诺,将义务全部推给了发展中国家。“当时,我国是很实在地做出承诺,然后积极地推动这件事。”
“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付出的成本已经很高。”吕学都对记者说,他表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关闭了大量的水泥厂、钢铁厂、化工厂,已经导致了大量失业,而“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行动仍将继续,政府还将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而美国等国家却一直未有实质性动作。
一位环保系统官员对记者表示,虽然目前我国一年60多亿吨的碳排放位居全球第一,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在中国设厂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在中国肆无忌惮的生产、污染,然后把产品销往国际市场赚取利润,但它们的排放量却要全部由中国来承担。“比如富士康,仅仅一个工厂就拥有10多万人,它生产美国苹果手机,销往全球,而最后的碳排放却完全算在我国头上,美国苹果公司一点责任也没有,这个不合理。”
不过,尽管在碳排放方面各国尚未达成一致,但欧盟已先行一步。
今年3月,欧盟宣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所有在欧盟境内机场起飞或降落的航班,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都将纳入EUETS。欧盟将参考各公司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的平均排放量,2012年给予航空公司该排放量的97%作为排放总量指标,其中85%的排放额度可以免费获得,剩余15%有偿获得。
在业界人士看来,在环保大旗背后,欧盟的真实目的是为竖起一道贸易壁垒。“航空业只是碳关税的试验田,如果获得成功,欧盟将在外贸领域也逐步实行,到时会对欧盟之外的外贸企业的利润和生存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中国的出口型企业,竞争力将不可避免地下降。”
一直未做出减排承诺的美国也在碳关税上兴趣倍增。2009年,美国通过了征收进口产品的“边界调节税”法案,实际上就是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碳关税”,对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
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如欧盟、美国开征碳关税,中国制造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将可能下降21%。
一位低碳专家对记者表示,“碳排放已成为当今大国之间利益博弈的武器,而我国目前尚无应对措施。”
3 路径
我国目前城市化浪潮迅速,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在递增,如今城市化率是49%,到2020年将达到59%,将大量消耗资源,在此情形下,降低碳排放难度很大,因此应重点发展新能源。
尽管我国在碳排放领域面临国际和国内双重压力,但减排之路仍要继续。
“新能源是我国实现碳排放大幅度下降的一个重要道路。”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庄贵阳对记者说,他认为,我国目前城市化浪潮迅速,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在递增,如今城市化率是49%,到2020年将达到59%,将大量消耗资源,在此情形下,降低碳排放难度很大,因此应重点发展新能源。
此前我国曾作出规划,在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当中所占的比重将由目前的不到5%提高到20%,政府将全力推动新能源的发展。
据记者了解,“十二五”新能源规划即将在年底前推出,在该规划中,核电的装机容量在2015年将超过500GW,光伏与风电将作为重要新生力量,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为50GW千瓦,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900GW。
国家能源局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上述规划仅是保守规划,而实际的发展速度可能要远超这些数字。“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对风力发电的规划是50GW,但如今已经达到400GW,超过了原计划8倍,随着市场的开启,资本的涌入,未来新能源的发展肯定会更为迅猛,到了2020年,新能源占能源总比重将超过20%。”
据记者独家获得的一份《“十二五”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在这份长达近万字的文件中,对我国光伏发电有着详细的计划,在该意见稿中,计划到2015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规模要达到10GW,而去年我国尚不足500MW。
此外,该规划中还提及,在未来5年,我国政府将集中支持骨干光伏企业,提供资金、贷款等方面扶持。将在2015年形成:1~2家5万吨级多晶硅企业,2~4家万吨级多晶硅企业;1~2家5GW级太阳能电池企业,8~10家GW级太阳能电池企业;3~4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光伏专用设备企业。培育1~2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光伏企业,3~5家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光伏企业。
“如今光伏上网电价也已出台,光伏规划也要出台,在两个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国内光伏市场大门已经开启,2015年的装机容量将非常从容地超过10GW。”无锡尚德一位管理层对记者表示。
光伏之外,风电的步伐迈得更为迅速。按照“十二五”规划草案所设定的目标,我国将在内蒙古、甘肃、河北等地建设7个千万千瓦级的风力发电基地,到2015年风电总装机量将达到9000万千瓦,相当于当前装机容量的2倍以上。到了2030年,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亿千瓦,每年将有20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风电领域。
在核电领域,未来5年我国每年将新增装机容量100GW,每年的核电领域将有上千亿元的市场。不过,经历日本福岛核电站事件之后,核电曾一度引起争议,但多位专家仍表示,我国核电仍会朝既定的目标迈进。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军控与安全所研究员刘冲就认为,“日本福岛核电站为一代技术,而我国现有的则为二代半技术,未来即将建设的为三代技术,非常安全,所以日本的事故不会影响我国核电的发展。”
“未来我国的低碳减排之路,新能源无疑将是决定成败的主战场。”Siro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