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国风电技术从引进到引领
本文摘要:任何行业的竞争都已经是全球性的。在国际科技巨头抢滩风电市场的同时,国内风电企业近几年也在苦练内功。其中,成立于2007年的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第六大风电设备制造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联合动力的发展与风电设备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的技术支撑密不可分。”联合动力总经理、实验室主任褚景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打造数字化风电场助设备制造商转型
在风机产能总体过剩,行业洗牌接近尾声的情况下,风电服务市场已经成为各方逐鹿风电产业的“第二战场”。而决定输赢的关键也从能否提供更便宜的价格变为能否拥有性能、质量和服务的综合实力。
在国电联合动力北京本部的运行技术中心,偌大的“云平台”显示屏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国电联合动力机组运行情况一览无余。技术人员介绍说,一旦有设备出现问题,通过“专家在线会诊—现场服务人员介入”模式,国电联合动力后台技术专家与现场服务人员实现无缝对接,提升了现场问题分析判断和处理的快速响应能力。
“以前风场出故障了,工作人员需要去现场才能发现问题,而在数字化风电场,我们远程就能看到。随着实时状态诊断模块的不断开发完善,我们可以对风电机组各部件的亚健康状态及时发现,在风小的时候集中处理,最大程度上减少发电损失。”冯健说。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需要风机1800万千瓦,产能过剩约在4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未来风电整机制造业在竞争中利润不断降低,风电制造企业一方面要靠科技创新突破来根本上提高利润空间,而服务市场的拓展将成为企业持续盈利的关键。
“你看我们实验室名字里有一个关键词是‘控制’,这也是今后我们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怎样让风力发电更智能、让风电场整体实现数字化运行的管控模式。”冯健表示。
■一线对话
离产业近一些,再近一些
文·本报记者操秀英
记者:依托企业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共性是与产业紧密结合,请问您在这方面有哪些体会?
褚景春:我在高校工作过,对这方面感触很深。现在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越来越注重与产业需求的结合,但不可否认,企业毕竟在一线,我们实验室的课题全部来自于行业和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国电集团是全球最大的风电开发和运营商,联合动力作为旗下的风电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深入了解和提炼风电产业各个环节的需求,能迅速尝试技术研发中的一些新创意。而这些新创意的实际效果怎么样,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会很快反馈到实验室进行研究。
我认为设立在企业中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确实为行业、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支撑。
记者:作为主任,您坚持什么样的实验室建设理念?
褚景春:我们的实验室建设以风电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紧密关注基础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三个理念:
一是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念。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激励研发人员的创新创造意识,并从科研经费、实验条件、对外交流、团队建设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
二是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理念。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高等学校、产业链的技术合作,共同开展基础理论研究,解决技术难题;
三是坚持以技术为支撑的平台发展理念。把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我国风电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和人才培育中心。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实验室未来一段时间的规划。
褚景春:李克强总理在调研联合动力时说:“联合动力,代表着清洁动力和其他动力的混合,提供的是绿色和可再生能源,这是未来发展方向。要联合国内和国际,形成绿色发展的联合动力。”按照总理的指示,我们的实验室将紧密围绕风电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出一流的团队、研究出一流的成果、开发出一流的产品。
在团队建设方面,我们立足于“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育未来人才”的思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对现有研发人员实现综合培养,增强现有人才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为研发人员提供自我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机遇与条件。
在技术研发方面,针对低风速、高海拔、防冰冻等特定自然环境展开关键技术问题攻关,针对分布式能源发展需求展开分散式并网技术研究,针对于度电成本最优寻求技术创新突破,基于能源互联网和工业4.0理念开展先进制造服务的技术研究。
在产品开发方面,紧密跟踪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加快开展大兆瓦风电机组的研发及制造进度,打造高可靠性的陆上、海上风电机组,开发全新的风电机组控制系统以实现风电场数字化运营。
记者:您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有什么建议?
褚景春:我们希望国家在科技项目立项和高端人才引进方面给予企业承建的
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