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当“中国模式”在非洲成为样本
发布时间:2015-03-12     来源: 凤凰周刊 作者:漆菲
本文摘要:埃塞人一直觉得全世界美国第一,自己第二;直到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后,才突然发现中国也很强大,于是自己退居第三。”《凤凰周刊》记者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采访期间,经常听到这个段子。作为非洲大陆仅有的未被殖民过的两个国家之一,埃塞人有着深入骨髓的民族自豪感。但当记者与本地司机Yosef谈起中国时,他提高声音说:“我们需要中国!”“你知道的,那是一种文明。
 
  中国基建全面占领埃塞
 
  “快让中国人来修路吧。”每逢堵车,Yosef就会转过头对记者这样说。颠簸不平的路面以及经常拥堵的路况让Yosef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有时,他还会故意摘下墨镜看着记者,以显示自己的态度认真。
 
  Yosef已经在一家中国企业当了五年司机,对中国很有好感。途经一段日本人在2000年左右修建的路段时,Yosef又说,日本人修的路质量不错,“但太窄了”。
 
  中国正通过实际行动将“要致富,先修路”的经验介绍到非洲。尽管诸多西方媒体评论认为,中国这只“远东之虎”向非洲人献殷勤主要是为了确保得到那里的资源,但埃塞或许是中国官方反击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与其他非洲国家相比,埃塞俄比亚的资源并不丰富,仍以畜牧业和农业为支撑,而中国在埃塞开展的项目却远远超过一些资源富国。
 
  中国驻埃塞大使解晓岩2014年撰文称,埃塞90%以上的公路、全国的通信网络、第一条铁路和城市轻轨、第一个风电场以及几个重要的水电站等,都是中国企业承建或参与承建的。
 
  之所以在埃塞投入如此多的基建项目,按照中国驻埃塞俄比亚使馆经济商务处参赞张霖的说法,缘于中、埃双方在治国理念、行政方式等方面比较谈得来。“埃塞经济处于开始加速发展的阶段,它在欧美和中国等国之间比较来比较去,觉得中国的经济模式对它更有启示。”张霖说,除了中国,它也借鉴了包括韩国、新加坡这些比较适合其国情的政权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此外,埃塞高层官员对于发展经济、惠民政策等意识较强,“他们想在非洲或者起码在东非树立一个强国的形象”。
 
  多位受访的国企人士提到,埃塞方面认为选择中国企业性价比高,什么事情给中国人做见效快。“虽然的确中国和埃塞政府关系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做事可靠。最近的一些大型项目埃塞方面给的工期都比较紧张,但他们还是觉得中方能按时完成。”
 
  “近几年,我们逐渐意识到,在非洲搞发展的话,不可能将中国因素撇开。”在位于BOLE路上的办公室里,世界银行埃塞国家局局长陈广哲如此表示,“中国政府投到这里的资金规模越来越大,我估计今后两三年,中国每年的资金投放量会超过我们。”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埃塞直接投资存量达7.2亿美元,中国企业共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224亿美元,在建项目总额超过150亿美元。而埃塞俄比亚201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为468.69亿美元。
 
  “效仿中国模式”
 
  从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驱车前往距其80公里的阿达玛市,沿途是金黄的田野,远山之间点缀着颇具非洲特色的墨绿色平顶伞形树——金合欢树。正值旱季,当地妇女、儿童头顶或手提着黄色塑料桶运水,或是用干瘪的毛驴驮水。看到外国人时,他们的目光直接、大胆而好奇。
 
  一次出行中,记者所乘汽车的轮子不慎卡在沟壑中,马上有十几个黑人少年聚集过来,三五分钟就把车抬了上来。“虽然他们知道帮个忙中国人会给点辛苦费,但并无像国内那样趁机敲诈的事情。大部分真的是热心肠。”在当地工作的中国朋友说。
 
  中非关系被中国官方描述为“兄弟情谊”。这种“兄弟情谊”不仅体现在情感层面,也在政策层面有所体现。“埃塞已经‘向东看’了十来年,”范图教授说,“从意识形态和发展战略上来讲,埃塞模式就是在效仿中国模式。”
 
  2006年,梅莱斯政府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在埃塞推动第一个“五年计划”,主题确定为“经济发展与脱贫”,即在国际援助资金的支持下,由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公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埃塞连续6年取得GDP两位数增长,其中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带动。
 
  2011年,埃塞政府进一步推动第二个“五年计划”,也被称为“增长转型计划”(GTP),该计划希望将埃塞的经济由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努力发展出口导向的工业,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与此同时,中国沿海地区发达的制造业正在寻找转型升级之路,过剩的产能四处寻找转移的目的地,除了本国中西部地区、东南亚、印度等选项之外,不少人将目光转向遥远的非洲大陆。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驻埃塞执行合伙人那加图(ZemedenehNegatu)对《凤凰周刊》记者表示,“这个过程中,埃塞俄比亚从中国学到了如何建设铁路和公路等大型基建项目。此外,他们也力图学习中国在制造业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经验。因为这让中国成为了世界出口行业的领头羊。”
 
  埃塞GDP在近十年内一直保持着10%左右的高增长率,也是非洲百万富翁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发展”这个词在埃塞俄比亚已经获得了最高合法性。如同“发展是硬道理”的口号在中国耳熟能详,埃塞俄比亚国家电视台里从新闻到音乐节目,也充斥着“发展,发展,发展”的宣传口号,甚至在MTV里都到处可见高速公路、水电大坝的画面,以及中、埃两国的国旗。
 
  世界银行2013年出版的《埃塞俄比亚经济发展报告》指出,该国正在以最好的方式努力实现到2025年成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梦想。
 
  谈到三年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变化时,陈广哲感慨道,“市政和基建的确变化明显,只不过,之前几乎没有空气污染,现在增加了。”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