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陆上风电降价
发布时间:2015-02-11     来源: 风能产业观察
本文摘要:酝酿已久的陆上风电上网电价下调终于落地。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与之前预期的4分钱下调幅度相比,已经是减半,对风电行业的负面影响或将减弱。
 
  低风速开发仍难
 
  虽然第Ⅳ类风资源区的投资价值因电价得以凸显,但其开发难度却远高于前三类地区,业界常将第Ⅳ类风资源区笼统地称为为低风速地区。
 
  风资源状况不佳是低风速地区最大的特点,据龙源电力在安徽的测风数据显示,安徽的年平均风速仅有6米/秒,远低于"三北"地区,并且平均每年仅有1700小时的发电时间。这里曾在2009年被业界称为风电开发的"鸡肋",皖能电力(行情,问诊)曾在考察完安徽的情况后,放弃了开发。
 
  除了风资源较差外,第Ⅳ类风资源区难以找到成片的开发区域,如云南、贵州、安徽、山西等地,山地众多,其中云南省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96%。
 
  2011年5月,龙源电力安徽公司在来安县建成投产20万千瓦低风速风电场,其安徽公司负责人保伟中发现,在地形复杂、植被茂密的安徽内陆,风电机组安装位置相差几米就会极大地影响发电量,对发电公司的测风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由于山地众多,风电机组的运输成为发电公司需要克服的普遍困难,在云南和贵州,大多数风电机组均安装于海拔2000米以上山头,"我们几乎是一公里一公里炸开的。"龙源贵州风电项目负责人说,"一个山头一台风机,每个山头都要修路上去,总共一百多公里的山路开凿。"
 
  在低风速地区开发风电项目,关键看成本控制得好不好。这一成本除了修路炸山外,还包括对当地农民的林业补偿,据龙源电力安徽公司负责人介绍,安徽凤阳、定远两地极为突出,补偿费用随着高铁占地而水涨船高,一个5万千瓦的风电场,总投资不到4亿元,但林地补偿就要花去2000万元,占总投资的5%。
 
  即使存在诸多困难,但由于低风速地区电价高、限电少,其开发风电的前景仍被业界看好,事实上,只要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尽力提高发电量,第Ⅳ类风资源区的风电项目是可以保持盈利的。据悉,安徽来安风电场投产以来,每年可以保证数千万元的利润。
 
  大规模抢装潮或不会出现
 
  无论是光伏,还是风电,几乎每次电价的调整都会带来"抢装潮",但此次调价留出了较为宽裕的建设时间,业内预测,大规模的抢装潮将不会出现。
 
  根据《通知》,新电价政策适用于2015年1月1日以后核准,以及2015年1月1日前核准但于2016年1月1日以后投运的风电项目。这意味着,对于前三类风资源区,政策出台前已经核准的项目还有1年的建设期,对于风电建设而言,这一期限较为从容。
 
  根据风能协会的数据,已经核准的风电项目中将近一半为第Ⅳ类风资源区项目,故尽管会出现抢装现象,但几年前的抢装潮不会发生。
 
  虽然文件强调了补贴政策结算和确保政策执行到位,但也留下了不小的悬念,新电价政策的执行期限仍未明确。
 
  电价是风电行业最重要的支持政策,其连续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企业投资决策,事实上,没有预期或者频繁变动,是投资方最不愿看到的情况。
 
  不过,对于下调风电上网电价,中国风能协会认为无法体现能源结构调整的清洁化目标。
 
  据悉,风电的补贴资金远远少于污染更大的煤电,2013年,用于风电的补贴资金为200亿元,至2015年,这一金额上升至300亿元,但仍旧难以与煤电相提并论。
 
  如果按2013年全口径煤电发电量计算,仅脱硫、脱硝、除尘三项公开补贴资金即达到1131亿元。中国风能协会认为,如果将煤电的外部成本计算在内,早已达到了"风火同价"的目标。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