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风投眼中的“潜力股”
发布时间:2014-01-06     来源: 科技日报
本文摘要: 潜伏10年,当通裕重工ipo上市,鲁信创投功成身退——前后三次增资,以15%的总股本,收获11.5倍的回报,中国创投第一股鲁信创投收获了他...
 
    潜伏10年,当通裕重工ipo上市,鲁信创投功成身退——前后三次增资,以15%的总股本,收获11.5倍的回报,“中国创投第一股”鲁信创投收获了他们想要的。
 
    高新技术行业投资,“一看行业,二看团队,三看技术先进性。”之前,这是鲁信创投总经理王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的观点。显然,对于这家具有政府背景、以资本力量推动高科技成果转化为己任的山东省内创投老大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掌舵者和团队的上进心、技术的领先性都是必不可少的。
 
    显然,通裕重工完全契合这三点。这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又有何种过人之处?
 
    传统产业里的高新企业
 
    11月30日,坐落于鲁北县级市禹城的通裕重工收到了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和常州海杰冶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共同签字盖章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这是一个好消息。前者是国内新兴的重大装备核心部件研制者之一,后者是我国无人机信息系统的主要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单位之一,两者的联姻无疑是软硬件厂商的“珠联璧合”,在农用、环境监测和通用航空无人机领域拓展施展拳脚。
 
    当然,这也是司兴奎的眼光。在这位通裕重工董事长看来,即使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球墨铸铁管管模和mw级风力发电机主轴生产企业,通裕重工也不应该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发挥优势,在主业之外有所拓展。
 
    实际上,以大型自由锻件产品的研制起家的通裕重工向来不缺乏野心。在公司的传统主业上,六种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首台”产品业已产业化,其中的mw级风力发电机主轴等拥有核心技术产品更是直接与世界排名第一、第二、第三的丹麦维斯塔斯、美国ge风能、华锐风电建立合作关系。
 
    2009年春天,国内首支“ap1000第三代核电主管道热段弯管用电渣钢锭”在通裕面世,晦涩的名称背后是这个重达73吨“大块头”的技术含量——这是我国核电主管道原材料冶炼领域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国首创”。
 
    得益于行业难度的接连突破和核心技术的掌握,这家民营企业也收获了丰硕的市场回报:从2007年开始,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以30.65%的年复合增长率发展,直至2011年成功ipo上市。
 
    团队里的南腔北调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每天午餐时间,通裕食堂中的人们操持着天南地北的口音,青海话里夹杂着河南话,山东话里冒出上海话。
 
    王世镇是热处理方面的专家,1996年在青海重型机床厂工作了13年后,他放弃“铁饭碗”,端起“泥饭碗”,跳槽到了通裕重工。与他一同跳槽的,还有几位行业内的高级专业人才。
 
    2001年从洛阳中信重工跳槽过来的曹智勇理解王世镇们的选择:“他们也是看中了几点,一个比较有诱惑力的薪水,再一个就是干事业的平台,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曹智勇要强调的是通裕重工董事长司兴奎的“个人魅力”,“他这个人干事有魄力,对引进人才不惜血本,说到做到。”“当初引进时答应的平台、待遇、股份,一个也不落下,全部兑现。”
 
    司兴奎无疑是有眼光的。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他从外地引进的专业人才最终大放异彩,直接促成了公司的“拳头产品”管模的研发成功,也为公司再发展积累了“第一桶金”。当然,专业人才的抱负也得到了实现,从1996年至今,王世镇从质量部经理干起,后成为公司董事,成为通裕重工总经理,企业技术中心主任,又成为公司副董事长。
 
    搜罗全国各地最顶尖人才,不惜血本引进,成就了在各个领域的突破,也成就了一家行业龙头的诞生。
 
    引进来与走出去
 
    如果说引进人才是这家企业“引进来”的重中之重,那么“走出去”也是民企创新的务实之选。
 
    民营企业的体制无疑是灵活的。通过共建企业技术中心、项目联合开发、委托试制、人才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通裕与中科院金属所、燕山大学、山东大学等多家机构建立合作,近年来公司一项接一项的技术突破,无不得益于此。
 
    “引进来”与“走出去”联袂,壮大了通裕重工的研发力量,对这家企业来说,有了人才,还有什么干不了的?
 
    掌舵人的魄力,顶尖人才的加盟,核心技术的掌握使的这家企业风生水起。2011年以后,即使大型铸件行业竞争有所加剧,凭借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力,这家公司整体实力逐步跻身国内行业第一阵营,并继续稳定着在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