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记录新能源产业新一代年轻人
发布时间:2014-10-17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本文摘要:但鲜有人知道,在这群“探路者”中,挑大梁的是一群年轻人。一个个世界性难题相继攻克的背后,凝结着一线青年的智慧与汗水,蕴含着一线风光储青年人的奉献与担当。
 
  “美国时差”的办公室恋情
 
  长着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看上去瘦瘦弱弱的隋晓雨,在工作中可是个十足的女汉子。
 
  26岁的她,已经成长为冀北公司最年轻的地市级专家人才。
 
  隋晓雨工作拼命是“出了名”的。她肠胃虚弱,容易呕吐,经常忍受着翻江倒海的肠胃斗争,一边手捧垃圾袋时刻准备应付“突发状况”,一边坐在电脑前填写一张张报表。
 
  “饮料瓶没力气打开,对待工作却总有使不完的劲儿。”比他大1岁的老公满眼爱怜地看着妻子。隋晓雨与老公牛虎同年入职,虽一起来到风光储,却因为负责的工作不同,一个上白班,一个上夜班,常常聚少离多。
 
  都市情侣的朝夕相处在他们眼中却弥足珍贵。谈恋爱时,俩人一个月才能见一两次,经常是公司召开全体员工大会,俩人很“意外”地在会场相见。
 
  很多人开玩笑说,他俩是办公室“异地恋”。虽在同一个城市生活,同一家公司上班,却常常忙得连回复短信的时间都没有。经常,隋晓雨临睡前发句“晚安”,发现牛虎回复过来时时间已是早晨。
 
  久而久之,他俩戏称他们“在张家口过着美国时差”。俩人很少能见面,分隔两地,从一期工程建设、投产到二期扩建工程建设,工作成为两个人交流最多的话题,两个人的感情也悄然滋长。
 
  隋晓雨却觉得自己是“幸运儿”。“既能为国家新能源事业贡献一分力量,又收获了爱情,看着工程一天天变化、看着彼此的改变和成长,心里总有说不出来的喜悦感,似乎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年轻本该如此,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充实地度过。”隋晓雨说。
 
  和隋晓雨夫妇一样,年轻的风光储人都深刻理解爱情与工作冲突的不易:一个人深夜回家害怕得一路狂奔,电话的另一端是满心的紧张,听见一声“到家”,才肯放下心挂电话;盼望已久的约会随时都有可能被告知取消;心心念念一起看场电影,等到能够见面时才发现电影早已下线;计划好的婚期因为工作繁忙一再延迟,满心欢喜好不容易盼回爱人从现场回来,可手里的工作又繁重又紧迫……
 
  很多次来之不易的相聚时光却是两个人共同加班到凌晨深夜,踩着爱人的肩膀翻墙从公司大门跑出,手挽手迎着月光回家,次日再目送另一半赶回现场。办公室和回家路上的皎洁月光成了俩人爱情里最好的见证。
 
  爱爬风机的“80后”博士
 
  80后常常被指责太过柔弱、太过浮躁、不懂合作。“博士”也在许多人眼里是“高分低能,吃不了苦”的代名词。然而,在国网冀北电力公司电科院的新能源所里却有一位肯吃苦、善钻研、肯实践的80后博士——宋鹏。
 
  作为一个试验性电站,为了积累实验数据,可以比较各类技术路线的优劣,为我国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积累经验。风光储输工程汇集了种类繁多的装备,工程一期建设时涵盖了不同厂家的4种机型:2兆瓦双馈变速型风机、2.5兆瓦永磁直驱型风机、3兆瓦永磁直驱型风机、1兆瓦垂直轴风机。这也是国内并网运行的单机容量最大的永磁直驱型风机。
 
  善于钻研的宋鹏,为了弄懂每种风机机型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在接线过程中不出现错误,坚持爬遍了每一座风机。
 
  80米高的风机,爬到塔顶就需要半个小时,他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也不下来吃饭,用绳子将盒饭运到风机顶部。12月的天气,盒饭运到塔顶常常已结了层冰霜。
 
  “和人们通常见到的3个大叶片的风机不同,这里还有一种垂直轴的风机。远远望去,很像一把张开的巨伞。这种1兆瓦的垂直轴风机,是国内最大的同类型风机,特点是对风向没有要求,可以利用来自不同方向的风力,提高风能利用效率20%至30%。”不善言谈的宋鹏,为我们讲解起风机来却是滔滔不绝。
 
  在冀北电力公司总经理姜雪明看来,正是因为这群青年人的无私奉献和勇敢担当,短短几年,风光储已经实现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发电、“风+光”发电、“光+储”发电、“风+储”发电、“风+光+储”发电等7种运行模式,初步解决了单一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难预测、难控制、难调度的技术问题,将不稳定的间歇性、波动性电能变换成接近常规火电的绿色能源,破解了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技术的世界性难题。
 
  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为了找寻新能源发展的未来方向,这群风光储年轻人继续着“追风逐日”的光荣与梦想。

(新闻原标题:瞧,这群“追风逐日”的年轻人!)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