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理顺节奏 再出发
本文摘要: 导读: 【目前海上风电市场随着电价的确立正式拉开帷幕,虽然政府和相关机构持乐观态度,但海上风电开发难度比陆上更大,涉及的层面
国泰君安研究报告指出,按潮间带15000元/千瓦的投资成本和2800-3200利用小时反推,0.7元~0.9元/千瓦时的标杆电价将使海上风电运营的内部收益率与陆上风电相近,具备启动的经济性。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0.75元/千瓦时、0.85元/千瓦时的电价缺乏吸引力。海上风电前期工程与后期运维成本太高,除了福建等风能资源较好的地区,其他项目或面临盈利压力。
作为参照标准,福建省海上风电资源相对较好,目前的电价水平对福建省来说有一定经济性。如果靠这个电价盈利对福建地区都比较难的话,别的区域难度就更大了。
长期关注风电开发气候研究的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张秀芝指出,除了福建沿海年平均风速可达到8.5米/秒甚至10米/秒外,中国大多数区域的海上风资源并非很丰富。
对于浙江、江苏、广东等风资源在7.5米/秒以下又受台风影响较大的区域,这个电价盈利空间有限。当然有一些地方政府会出台鼓励海上风电开发的补贴政策,则成为了重要的补充。
上海日前就出台了《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办法》(下称《办法》)。《办法》称,对风电项目根据上网电价对项目投资主给予奖励,陆上风电补贴0.1元/千瓦时,海上风电补贴0.2元/千瓦时。奖励时间为连续5年,单个项目的年度奖励金额不超过5000万元。这也是目前唯一出台的海上风电地方补贴政策。
2014到2016年将是大规模海上风电成本与电价水平的实际摸索阶段,这意味着到2017年会有一个更加客观合理的电价政策。
2015年、2016年是至关重要的两年
按照目前的海上风电开发进度,2015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不会超过300万千瓦。虽然规模上没有达到预期,但是通过这几年的海上风电开发进程,海上风电的电价政策已经出来,管理流程得到完善,风电机组设备制造水平也提高了。这就给在“十三五”期间海上风电实现大的进展打下了基础。
以陆上风电为例,从2003年以来,对陆上风电的规划目标逐年递增,2015年的发展目标从500万千瓦上调到了1亿千瓦,而且这个目标在2015年实现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行业发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由于有前期的积累,促进相关的政策适时的出台,从而促进行业规模和水平的显著提升。
反观海上风电的发展历程,最初是在陆上风电的基础上,通过从零开始的摸索制定相关的目标,完全没有积累。在提出2015年实现500万千瓦海上风电目标的时候对海上风电开发利用的很多问题是没有概念的,所以“十二五”期间的海上风电是一个起步阶段,对于政策、管理、技术等基础问题的摸索和完善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建设一批示范项目,从设备制造、建设运行、政策环境、管理环境各个环境都完善起来,为下一步大规模的发展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没有做好,即使2015年完成了规划目标,也不利于未来的海上风电开展。
前期起步和示范阶段的周期直接决定未来的海上风电发展速度。目前在海上风电电价出台的前提下,如果到2015、2016年海上风电能够建设300万-400万的规模,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设备制造水平能够满足建设需求,同时形成相对比较理性的电价,有可能引起海上风电爆发式的增长。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处理好,那探索阶段的周期还会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