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东海大桥一期风电场的盈利状况如何?
公开资料显示,东海大桥一期风电场投产三年后,发电量逐年增加。根据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主要财务数据显示,2010年实现盈利6500万元,2011年为4800万元,2012年则下降至4370万元,三年平均资本金净利润率约为11%。其中由于政策支持,该项目每年获得财政贴息约4000万元。
据东海大桥项目有关负责人透露,该项目投资22.8亿元,贷款达18亿元。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内部人士称,东海大桥一期风电场资本金回收期为12年,前六年是还贷高峰期。随着《可再生能源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政策支持之一的3年期财政贴息到期,经营也将进入困难期。而在25年全寿命周期内,东海大桥风电场一期平均年生产总成本16514万元,其中年平均折旧费用8410万元,年均财务费用4115万元,年均经营成本3989万元。
也就是说,一期项目总投资23.65亿元,若按资本金20%计算,利润率就很低了。
秦海岩坦言,8%~10%左右的收益率“账目”只是理论推算,现实中还有很多特定因素难以囊括。目前国内海上风电规模有限,缺少实际操作经验,运维成本高,海上风电仍然处于示范阶段。
根据国家能源局日前公布的《2011-2012年电力工程造价情况》,2011-2012年投产陆上风电工程概算、决算单位造价分别为9418元/千瓦和8103元/千瓦。而作为中国首个海上风电场的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造价成本为23000元/千瓦。可与东海大桥一期项目作比较的位于江苏如东的潮间带风电场项目,造价15000元/千瓦。按陆上风电单位千瓦造价8000元计算,依照东海大桥和如东项目,海上风电和潮间带风电单位千瓦造价成本分别比陆上贵出2-3倍。
冷静对待海上
“摸着石头过河”
即使越过了上网电价这道门槛,摆在中国海上风电面前的依然不是坦途。
江苏海上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宏飙表示:“现在为止(江苏)如东用了10个厂家13种机型。这里面传统说法就是给国内厂家提供这么一个平台,作为试验样机安装。但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厂家基本上都趴下了。我开玩笑说,我们给你们提供一个平台让你们表演,表演出什么结果呢?很多在舞台上面歪掉了,还有好几家从舞台上面掉下来了。”他所说的,正是国产风机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问题。
风机质量的“水土不服”,并不是孤例。海上风电经营成本高、可到达性差,因而对风机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海上风电与陆上风电的施工、运行、管理差异,不少此前仓促投身“海上”的国内风机制造企业都在风机质量上栽了跟头。
从成本占比来看,陆上风电有60%~70%的成本来自风机,但是海上风电在欧洲大概只有17%的成本由风机产生,前期基础建设和后期运维占据了海上风电开发成本的大部分。
上海电气[-0.52%资金研报]风能有限公司经理金孝龙认为,国内海上风机所占成本可能达到25%。而高宏飙则认为这一比例仍有提升空间,国内海上风电的主设备占比将达到30%~40%。
“做到0.85元以下,很多厂商主设备价格偏低,这样的主设备肯定是很不实用的,后期运维费很高。所以在0.85元这个行情下,一定要留足比较多主设备的费用。”高宏飙提醒,虽然目前出台的上网电价并不理想,但确保风机本身质量的可靠性,无疑是重中之重,也是风电场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
当被问及目前国内海上风电的整体技术水平是否已能支撑行业的迅速发展时,多位国内整机制造商对早报记者坦言,若从全产业链角度来考察,的确还未准备就绪。
“要解决整机的问题,首先要解决部件的问题。我们现在的部件,尤其是国产部件,创新能力、研发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和欧洲国家相比,中国的海洋工程基础本来就相对薄弱。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还没有一个强大的部件制造能力,各方面的差距叠加,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侯玉菡称,海上风电面临的挑战贯穿全产业链。
不同于陆上,海上风机一旦出现设备故障,面临的是施工窗口狭小与维修成本高昂的双重夹击。
金孝龙对此深有感悟:“我举个例子,陆上要换个齿轮箱,拉台吊机进去一天可能就换完了,大概花个20万。但是如果在海上要换一个齿轮箱,就需要大型海上施工船过去,现在的价格水平是起板价15天,15天施工周期,起板价就是1500万。这是20万的多少倍?七八十倍。像东海一期,烧了一台机组,更换费用除去机组本身的话,施工费用、租船的费用就将近2000万。”
而具体到工程配套设施,也还存在空白与不足。据高宏飙介绍:“目前国内自有三艘海上施工船,三分之二是中国制造。三艘船的能力还是有一定问题。今后如果在单机能量偏大的情况下,三艘支撑式平台都是有点问题的,可能吊装能力上面有一点不太适应。”
而大机组,恰是海上风电的发展趋势之一。基于此,丹麦、挪威、德国、荷兰等海上风电强国的海上施工平台受到了国内企业的热捧。
风电机组的生产、组装、运输、后期维护,都需要强大支撑和多方配合,机组制造企业所扮演的角色也只是其中之一。海底电缆的铺设、信号传输、风电并网等涉及不同部门间协调机制的困境、商业模式难题、技术瓶颈等,都是横亘在中国海上风电发展面前的难题。而更基础的问题是,风电企业是否已经摸清了海洋复杂习性,而不至于在从陆地到海上的过渡中“晕船”?如何确保陆上风电发展过重中出现的顽疾不至于传染给海上风电?
“最近大家最关注海上风电的电价发布,8毛5,8毛7,这个一是方向性的东西。但是你真正操作出来,海上风电从此就可能起来了吗?我觉得还是难。”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认为,在对海洋了解尚浅、国家海上开发缺乏完整战略规划的前提下,海上风电发展形势依然不乐观,“距离2015年要实现的目标,差得很远。”对此,金孝龙的判断更加直接,“基本上不可能完成500万千瓦这个数字。”
对于海洋复杂而神秘的脾性,大多数国内风电厂商的态度是:保持了冷静,“摸着石头过河”。毕竟,海上风电所需支付的高昂成本决定了,不允许再出现如陆上那么多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