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而言,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摆脱能源外界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黄小祥在日前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强调。
“新能源将掀起生态文明的第四次革命。不仅能改变人类未来的能源格局,甚至能改变地缘政治的格局。新能源大规模替代传统能源的时代已经来临。”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汉能控股集团主席李河君的判断。
在这种背景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新能源产业目前状况如何?有何进步和困境?多位专家学者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全景——
光伏寒冬过后曙光初现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十分感慨。在他看来,过去十年,是成绩斐然的十年,但同时也是曲折、跌宕起伏的十年。
据他介绍,在这十年里,中国跃居成为光伏第一生产大国,并蝉联了七年;但也经历了两次过山车似的考验。用多晶硅的价格变化就能体现出行业的状况:在2004年-2008年时,多晶硅每千克的价格一度飙升至400美元以上,最高时接近500美元;但到了2008年-2009年的调整期,跌至40美元左右。到了2009年-2011年时,行业经历了一个小的爆发期,2011年,回到90美元;再到最近一年来的下行,降到谷底,甚至低至15美元以下,目前又在小幅回升。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样过山车的体验,在带给整个行业重重困境的同时,也激发了企业更大的斗志。“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在这一段体现得最为明显。”王勃华表示。
过去“两头在外”的市场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过去国内市场仅占产品消费量的不到5%增长到43%左右。“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说是根本性的变化,但是我们也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一大市场。”王勃华说。
王勃华还介绍了2014年第一季度的最新变化。“去年的情况是全线亏损,大家坐在一起是比谁亏损多。这种情况还在继续,但部分企业已经开始盈利。”
政策方面,2013年,一系列扶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被称为“光伏产业的政策元年”。这在王勃华看来,一方面代表着光伏产业发展碰到问题了;也同时体现着整个产业的重要性,代表着国家以及整个国际社会对这一朝阳产业的重视。针对光伏产业面临的压力,他认为,应加强政策的配套性,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完善产业配套环境。
风电连续两年成为第三大主力电源
与光伏产业发展相似,十年间,中国的风能产业也大起大落。从2003年至今,中国风能产业经历了爆发式的发展又跌落谷底,2013年又有所回升。从2003年的世界排名第十,十年间中国建立了规模最大的风电产业,上升为世界第一。2013年风电并网容量已经达到7700万千瓦。在国内,风电已经连续两年成为第三大主力电源。风电设备制造商和风电场开发商也由粗放式的数量增加,转到提高质量、降低全寿命周期风电成本的方向。
作为我国风电领域知名专家,全联新能源商会主任科学家、中国风能协名誉理事长施鹏飞对此深有体会。
据施鹏飞介绍,以风电设备制造业为例,2003年起,中国实行了风能特许权招标政策,通过规模发展拉动风能制造。“那时90%的机组都要靠进口,成本很高。在经历了几年100%的增长率发展后,2009年,风电当年新增1400万千瓦,累计达到了2600万千瓦,各行各业有机械制造能力的企业都希望参与到这个过程中。通过许可证生产、国外咨询公司设计和自主开发等方式的结合,逐步把引进的技术消化创新,通过一定的批量生产使成本逐渐降低,达到了培育本国制造能力的目的。”内资的制造商市场份额从2003年仅占11%,增长到2013年占88%。但是因为中国的“饼”很大,这个总量依旧可观。
在这个过程中,外资企业有时要采用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就对国内的供应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国零部件供应商的质量水平由此得到了提升。“现在中国能够生产达到国际标准的零部件,但在价格上,比欧美制造的便宜。国外顶级的制造商都在采用中国的零部件,可以说,通过十年的发展,中外资的风机整机企业获得了双赢的结果。”
不过,由于一开始进入企业较多,产能过剩,逐渐陷入了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再加上2010年之后补贴政策周期较长,资金不到位,投资商放缓了对风电场的投资,让风电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在竞争之下,也有正面效应。无论是开发商还是制造商都积极解决自己的问题,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研发能力,并及时开发适合中国不同风电场的定制化产品(包括低温、湿热、台风、高海拔)。
中国的风电也逐步具备了走出去的能力,开始逐年增加出口量。到2013年,累计出口140万千瓦,市场面向美国、澳大利亚、埃塞俄比亚等27个国家。
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风电也面临着自己的困境。由于电网的建设滞后于风电场的建设,出现了弃风限电的情况。施鹏飞指出,这个情况已有所改善,通过各方面的努力,限电率由17%降低到11%以下,但是损失仍然比较大。
随着弃风限电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包括配额制在内的政策,加强与电网的协调性。同时,扩大应用市场,推动北方地区风电供热和制氢。
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指出,解决风电并网消纳最关键的主体还是电网。2013年限电率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电网进行了一些优化调度,典型的是东北电网,没有任何新建的线路,仅仅是通过优化调度,提出火电在冬季也要承担一定的调控任务,就使吉林省由2012年35%的水平下降到20%多。
对于风能的发展前景,施鹏飞认为风电发展是必然趋势。按照国家风电“十二五”规划,2015年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将达1亿千瓦,海上风电500万千瓦,“海上可能完不成,但是陆上风电今年年底吊装容量就要超过1亿千瓦了。”“市场是很大的,年发电量要求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