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强:新能源发展不能仅看装机数量
本文摘要: 新能源发展不能仅看装机数量 记者:有观点认为,新能源的发展规模决定着未来能源的出路,您怎么看待? 林伯强:未来5年中国
“新能源发展不能仅看装机数量”
记者:有观点认为,新能源的发展规模决定着未来能源的出路,您怎么看待?
林伯强:未来5年中国最有发展前景的应该是风电,其次是太阳能。但新能源面临的最核心问题是短期补贴和中长期并网问题。新能源成本较高、质量较差、竞争力有限,离开补贴难以存活,而能不能把风电及时上电网卖掉,是一个较大的瓶颈,且由于我国太阳能和风电都在西部地区,输送到有市场的地方去就是一种挑战。此外,中国核电、深海油气、潮汐能、水电等能源的发展也受到技术、安全、环境或潜能等问题的制约和挑战。
记者:有报道说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做到风电价格比煤电价格更有竞争力。
林伯强:这个说法不完全对。目前风电价格能和煤电竞争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对于消费者来讲,看的是贡献并不是装机多少,装机量再大,没有发电量是没有用的。而且我认为,即使再进一步提高煤炭的价格,也不会高过清洁能源。像美国风电的价格比较低是因为政府给的补贴比较多,甚至有些地区鼓励老百姓用风电,不要钱的,发电企业只拿政府的补贴就够了。
“能源需求管理更重要”
记者:我们提出向雾霾宣战,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您认为在能源的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方面哪个更重要?
林伯强:我认为需求管理更有效一些,但需求管理的难点是在价格。目前我国能源的总体价格水平还不算太高,我们的能源结构又是以煤为主,煤炭目前没有资源税,所以价格不是很高。但化石能源作为一种资源,我们要考虑枯竭的问题,也就是能源安全的问题,提高能源价格,才能体现出它的稀缺性,同时也可以推动新能源的发展。
记者:我有个疑惑,为什么美国煤炭资源多价格低,但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也很低?
林伯强:美国的煤炭实际上是原产品的价格比较低,但他们的环保成本很高,在利用过程中负外部性已经内部化了,所以价格就很高。美国是全球煤炭储量最多的国家,它的开采成本也是很低的,但它的成本主要用于发电时的环境成本。
记者:请您比较一下中美两国能源产品价格的形成方式。
林伯强:我们主要是成本加成法,美国主要还是市场定价,这两者还是有差异的。成本加成法主要是政府定价,比如说煤炭。我们的石油、天然气还是跟着国际走。美国是市场定价,加上政府监管,政府主要是通过制定环境标准、执法来实现监管目标,当然也包括新能源的补贴。
林伯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原任亚洲开发银行主任、能源经济学家。现任新华都商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是200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的研究和教学方向为能源经济学和能源政策。兼任国家能源委员会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价格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能源顾问委员会委员。
(作者:彭源长 曹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