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风电标准:大风起兮“电”飞扬
发布时间:2014-03-25     来源: 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本文摘要:    编者按:标准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规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制度。近日,由中关村标准故事编委会组织编写,北京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风电主控系统和变桨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自主配套还不尽如人意,包括关键硬件、控制软件等,对国外品牌的依赖仍然较大,仍是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中最薄弱的环节。国内企业大多采取消化、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线,国产化率较低,国产化效果不是很理想,运行状况也不尽如人意,且售后服务备受诟病。鉴于以上原因,国内不少有实力的企业开始了主控系统和变桨系统的自主研发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整机厂商都已介入主控系统及变桨系统的自主研发。”李博士叹道,“但国内相关的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自主品牌依然不是主流。”
 
  我国风电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目前虽然大多数风机零部件基本实现了国产化,但这并不等于风电设备整机企业具有核心技术能力。在风机整机的研发和设计上,我国大多数厂家并没有完全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大多掌握在国外企业的手中。因为没有关键零部件的定价权和掌控权,很多企业还要交纳不菲的许可证使用费,且被国外出让方限定在狭小的销售范围,无法走向国际市场,无法自主改善产品质量和升级换代,供货时间和周期也无法保障。
 
  目前,我国许多风电设备企业不能有效控制质量,已经付出惨痛的代价,再加上售后服务跟不上,安装在风场的风机频频出现故障,不但发电效率受到影响,还会给电网造成危害。这也导致了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的恶性循环。
 
  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国内风机在主控系统和变桨系统等方面都出现过各种问题,面临风机维修成本大幅增加的隐患。风电场一般建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控制系统和变桨系统在元器件方面、设计方面以及控制操作等方面引发机组故障的概率较大。
 
  主控、变桨系统标准:应运而生
 
  两项风电标准的制定将有效指导风电控制系统设备的研发、制造,对提高我国风电设备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风电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我国目前沿用的风电标准大部分是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转化而来,其他国际通用的标准,如德国的GL标准、丹麦的DNV标准,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
 
  在这种背景下,相关政府部门要求尽快开展风电相关产品特别是主控制系统和变桨控制系统的标准化工作。“两项标准的编制过程令人难忘。”李博士回忆道,“自计划项目下达后,各参与单位都积极成立了标准编制组,对标准进行详细的讨论分析,两次编制组会议、1次广泛征求意见和1次审查会的情况,仿佛都还历历在目。”
 
  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牵头组建了标准编制专家组,其中汇聚了行业内众多的资深专家。2010年5月6日和7月22日,分别在郑州和杭州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标准编制组工作会议。会上专家们对标准草案进行了讨论,形成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各参会代表针对目前流行的双馈机组、直驱机组和半直驱机组控制技术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针对常温型和低温型的环境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大家普遍认为,在制定国内的风电标准时,应该广泛借鉴和吸纳国际标准,但与此同时,对于国际标准中不适应中国发展条件的内容应及时修正,并应该及时向国际标准机构反馈。
 
  两项标准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后,紧接着又收集了大量相关单位、研究机构的意见,并最终形成标准送审稿。2011年3月25日,审查会议在北京召开,评审专家审阅了两项能源行业标准送审稿,并进行了充分讨论,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意见。“评审组充分肯定了我们一直致力的工作,也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意见。”李博士回忆道。
 
  评审组一致认为,两项能源行业风电标准的制定将有效指导风电控制系统设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研发、制造、试验、检查等工作,对提高我国风电设备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风电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各位专家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修改意见,涉及风力发电机组主控制系统和变桨控制系统的方方面面。
 
  主控制系统是风力发电机组的核心技术,主控系统对整个风力发电机组实施正常操作、调节和保护,以确保机组运行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据李博士介绍,专家们针对《双馈风力发电机组主控制系统技术规范》中的检验项目进行了讨论,包括风力发电机组的最大功率、恒功率运行控制、液压系统自动控制等项目。考虑到实际的可操作性,针对以上几项试验进行评估后,专家一致认为通过型式试验后,无需再进行出厂试验。
 
  变桨控制系统通过控制叶片的桨距角来控制风轮的转速,进而控制风力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并能够通过空气动力制动的方式使风机安全停机。专家们针对《风力发电机组电动变桨控制系统技术规范》中的功能要求,深入讨论了变桨系统后备电源的容量是否需要满足在桨叶额定载荷情况下完成10次紧急顺桨动作。风力发电机组变桨系统的后备电源是在电网掉电等危急工况下保证叶片能够顺桨并完成安全停机的设备,对风电机组的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后备电源能够满足叶片在规定载荷下完成一次紧急顺桨动作,就能够使风力发电机组完成安全停机,但是考虑到安全余量,需要对后备电源的容量进行评估。
 
  延伸阅读
 
  风电大国标准助力
 
  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迅猛,无论从装机容量、发展规模还是风机制造能力上看,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风电大国。中国风电的未来发展要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从追求装机容量向追求风力发电量转变,这就需要建立先进的风电标准体系。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风电产业技术标准,有利于突破当前制约我国风电发展的瓶颈,实现由风电大国向风电强国的转变。当前我国风电发展迅猛,但技术标准体系相对滞后,根据我国本土风电特点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华锐风电参与制定的NB/T31017-2011《双馈风力发电机组主控制系统技术规范》和NB/T31018-2011《风力发电机组电动变桨控制系统技术规范》两项行业标准,为支持国内企业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这两项标准结合了目前风力发电行业的现状,参考了国内外已有的经验和标准条款,是以我国自主研发技术为主拟定的比较完善的技术标准。这两项标准结合风电机组的技术性能以及相关性能测试、产品试验等方面的要求,形成了能够有效指导我国相关单位开展自主研发、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的标准规范,可有效地提高风力发电机组产品设计的质量,可提供准确的试验、改进和验证依据,可有效地提高我国风电机组的性能。以此两项标准为依据,能够建立全行业风电标准、检测、认证体系,推动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双馈风力发电机组主控制系统技术规范》和《风力发电机组电动变桨控制系统技术规范》于2011年8月6日发布,同年11月1日实施。经过两年多的实施,这两项标准已经给产业带来的十分明显的推动效果。各大风电制造企业在这两项标准的带动下,对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的主控制系统和风力发电机组的电动变桨控制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升级,在国家相关部门和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的主控制系统和风力发电机组的电动变桨控制系统的质量均获得了全面的提升,这对我国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我们共同见证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体系的形成。
 
  创新离不开标准,脱离了标准的创新是不成熟、不健全的,其生命力也是短暂的。任何一项技术成果,从研制到鉴定都必须经过技术标准的衡量,只有符合技术标准才能在生产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