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3年,能源装备相关行业2013年统计数据也初步形成。2013年能源装备制造业经济运行态势如何?经济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为此,本文梳理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以期反映2013年度两大行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数据年报要5月才能形成,故本文没有收入煤机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发电(含新能源发电)和输变电设备制造业、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业统计数据主要以2013年1-10月(或1-11月)为主;本文根据统计数据(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产量等)制作了相应的柱形图、线形图,对统计数据不作标明,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出来的占比率、增长率等均作出标示。
2013年处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转型升级不断深入,宏观经济整体呈探底回稳。在国际上,全球经济情况仍然复杂多变,矛盾重重,国际市场仍然低迷不振。我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业受国内和国外市场萎缩的不利影响以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整的大环境,经济运行增速呈继续下降、合理回归、趋于平稳态势;发电和输变电设备制造业总体实现平稳增长,利润增速逐步回升,产品产量有增有减,产品价格低位运行,资产投资趋于理性,国际贸易优于上年。
增速继续下降,总体趋于平稳
截至2013年10月,我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1751家,增长速度超过10个百分点,达10.89%。其中,从小行业看,石油钻采设备企业数最多,占比为45.00%;从企业规模看,小型企业比重很大,达83.21%;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占比高达81.67%。
产量持续下滑,产业不断升级
发电设备制造业(锅炉及辅助设备制造、汽轮机及辅机制造、水轮机及辅机制造、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风能原动设备制造、光伏设备元器件制造)截至2013年10月共有企业2319个,其中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占比35.83%;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337.21亿元,其中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占比36.60%;利润总额268亿元,其中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占比47.37%;亏损企业亏损额128.33亿元,其中光伏设备元器件制造占比67.63%。
在发电设备产量方面,由于中国电器工业协会还没有完整的12个月产量数据,根据1-11月产量完成情况,结合对12月的预估,2013年我国发电设备完成产量约1.12亿千瓦,同比下降11.90%(根据44家发电设备重点企业统计数据)。其中,水电机组1883万千瓦,占16.80%,同比下降18.90%;火电机组7409万千瓦,占66.30%,同比下降8.70%;风电机组1288万千瓦,占11.50%,同比下降14.50%;核发电机599万千瓦,占5.40%,同比下降46.60%。
值得浓墨重彩的地方是,2013年我国发电设备各领域均取得不菲的成绩。在火电装备方面,2013年生产的百万千瓦级超临界机组10台套,至今累计生产80台套;东锅提供的、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容量(60万千瓦级)、国内首台白马电厂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已经于2013年4月投入商业运行,运行状态良好;二次再热机组已经在研制和制造中,预计在今年会投产。
2013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7160万千瓦,装机规模世界第一,规划到2015年要达到1亿千瓦。2013年欧美分别对我国出口光伏产品进行了“双反”调查并征税,对我国光伏生产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产业内进行了深度调整。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不久前国务院发布《关于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2013年太阳能累计装机约1500万千瓦,规划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已有2条特高压交流线路、4条特高压直流线路在运行,3项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在建,另有5项特高压交流工程取得路条。
在输变电设备方面,2013年输变电行业整体经济运行情况处于平稳运行、稳中有升,主要经济运行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13年统计的10707家输变电企业1-10月主营业务收入达22026.37亿元,同比增长13.44%,同比增幅高于整个电工行业1.6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145.52亿元,同比增长10.26%,同比增幅与整个电工行业基本持平。
在智能电网方面。国家电网公司加快以智能电网为特征的强大电网建设。目前国家电网并网风电装机超过62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超过600万千瓦;掌握了先进的新能源发电与送出联合调控技术;建成具有10万千瓦风电、4万千瓦光伏发电、2万千瓦储能和30万千瓦智能输电能力的风光储输工程,二期工程正在建设,风电、光伏发电、储能和智能输电容量将分别达到50万、10万、7万和66万千瓦,显著增强了电网接纳新能源能力。
国家电网已建成智能变电站575座,正在建设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实现了3100多条特高压及高压输电线路状态监测;在30个重点城市核心区建成技术领先、灵活可靠的智能配电网,电网智能化水平持续提高,预计今年智能电网建设将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南方电网公司竭力打造3C智能电网,加强和优化电网建设,“十二五”期间投资4005亿元建设电网,建成投产220千伏及以上交流输电线路3.5万公里,变电容量1.89亿千伏安,直流线路5150公里,换流容量1460万千瓦。到2015年达到:500千伏交流线路3.6万公里,直流输电线路9620公里,500千伏交流变电容量2.16亿千伏安,直流换流容量2720万千瓦。
南方电网进一步采用智能化技术手段,建设高效、可靠的绿色电网。首先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提高电网资产利用效率;其次是通过标准化、一体化、全局化、实时化和共享化等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增强系统的可测、可观、可控和自愈;再次是促进新能源接入,推广节能发电调度,降低网损,激励合理用电、高效用电,迎接大规模电动汽车接入;最后是向用户提供安全可靠、优质定制的电能。
产能出现过剩,转型、环保任务重
产能过剩趋势明显,三大电站锅炉厂的产能总共有9000万千瓦,但实际的产量只有5300万千瓦,产能利用率仅为58.89%;核电设备产能在12台套左右,但核准的只有3台套,产能利用严重不足;电线电缆行业、变压器行业、风电行业产能过剩更为严重,目前电线电缆行业企业开工率严重不足,风电行业的产能过剩与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
我国已经成为发电输变电装备生产大国,但离生产强国还存在一些差距,行业持续推进转型有待加力。从目前的情况看,转型升级是我国走向发电输变电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是行业企业摆脱经营困境的最好途径,必须提高软实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从简单的制造转向生产性服务业。
环境保护给发电输变电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产品更加节能高效,减少排放,发电设备特别是燃煤机组在向高参数、大容量的发展,提高机组能效的同时,应该认真做好脱硫脱销和除尘,最大可能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要求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这就要求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智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