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电场 > 正文
贵州“高原风谷”逐“风”而行
发布时间:2014-04-03     来源: 贵州日报
本文摘要:    曾被认为不适合发展风发电的贵州,不到三年时间,风电装机容量从零到上百万千瓦规模,产值从全国末位攀升至第15位。起步较晚却快速
  
  曾被认为不适合发展风发电的贵州,不到三年时间,风电装机容量从“零”到上百万千瓦规模,产值从全国末位攀升至第15位。起步较晚却快速增长的贵州风电,不但见证了高原低风速风电场的成长之路,也标志着能源大省能源结构调整的绿色方向——
 
  来自贵州省能源局提供的一组最新数据:根据国家能源局、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2013年第三季度全国风电建设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贵州省风电并网装机75.66万千瓦,列全国第15位,同比上升一位;2013年1至3季度上网电量9.22千瓦时,列全国第17位,同比上升2位。
 
  在全国的风能资源版图上,包括贵州、四川、甘南、陕西、湘西、岭南在内的地区被划分为四类资源区,年平均风速仅在2米/秒,而在风力资源比较好的内蒙古和甘肃北部的一类和二类资源区,年平均风速则在4米/秒以上。
 
  从倒数第一迅速攀升至第15名,贵州省仅用两年时间就创造了令业界刮目相看的中国风电建设“贵州速度”。
 
  高原风电的“贵州速度”
 
  “贵州历来以恶劣的气候条件和崎岖的地形著称。一度被认为是一个无‘风’的省份。2011年以前,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还是‘零’,在全国各省区风电产值排名中一直垫底。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我们实现了大跨步式地发展。”省能源局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处处长卓军告诉记者。
 
  贵州省能源局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处成立于2010年,而这一年被业界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贵州风电元年”。
 
  “贵州属于高原低风速地带,而之前中国的风电开发技术主要针对平原高风速地带,直到高原低风速开发技术逐渐‘破冰’,且贵州的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贵州风电开发规划才被正式提上日程。”卓军说,2011年,贵州省气象局负责完成的《贵州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估报告》和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院负责完成的《贵州省风能资源开发规划》相继通过验收,摸清了贵州风电的“家底”,为贵州风电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数据及理论支持。
 
  《贵州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估报告》成果显示,贵州70米高度大于200瓦/平方米的技术开发面积为2769平方公里,技术开发量为770万千瓦;大于250瓦/平方米的技术开发面积为2002平方公里,技术开发量为558万千瓦;大于300瓦/平方米的技术开发面积为1630平方公里,技术开发量为456万千瓦;大于400瓦/平方米以上区域的技术开发面积为568平方公里,技术开发量为157万千瓦。贵州风能资源,西部好于东部,中部好于南部及北部,但高值区分布相对零散,分布复杂。贵州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毕节市西部、南部及中北部、六盘水市中部及南部,遵义市中北部、贵阳市中部,黔东南州中东部局部、榕江县与荔波交界地带等区域,黔南州北部、黔西南州中部局部、铜仁市局部。
 
  “当我们把这些规划报告呈给国家能源局时,他们非常吃惊,完全没想到贵州可以搞大规模的风电开发,虽然不能与西北、东北等风资源富集的地方相比,但是接近2000万千瓦的技术开发量还是让他们刮目相看。”卓军至今仍记忆犹新。
 
  2011年4月,贵州第一台风机在毕节赫章韭菜坪正式并网发电。当年,贵州风电的规划发展容量急速上升到429.31万千瓦。
 
  2012年,贵州省政府正式批复《贵州省新能源“十二五”规划》,进一步确定贵州风能开发计划,即“十二五”末风电装机规模确保达到450万千瓦左右,力争达到600万千瓦左右,其中分散式风电装机规模达到50万千瓦。全省风能规划190个项目(点),涉及9个市(州)。总投资989.4亿。《规划》中,风能规划项目占全省全部新能源项目的58%,占总投资额的40%。
 
  实际的开发进度更加让人振奋。截至2013年12月,贵州省开展前期工作风电场项目共166个;建成并网项目28个,完成投资130亿元,装机容量累计达134.81万千瓦;预计到2014年,并网装机容量累计达到260万千瓦,2015年突破400万千瓦。到2020年,全省的目标是600万千瓦,其中分散式接入风电占50万千瓦。
 
  贵州能源主管部门的这份信心来自于风电企业运行的良好开端。据悉,目前已有24家风电企业入驻贵州进行项目开发,其中不乏华能新能源、国电龙源、中广核、大唐桂冠博达等实力雄厚的知名新能源企业。
 
  “虽然高原风电场的建设成本比平原风电场高出10至20%,在贵州还要克服运输、凝冻等技术难题,但贵州政府部门对风电发展非常支持,完全没有‘弃风’限电的问题,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从华能新能源全国的风电战略部署来看,贵州也将成为其最重要的风电基地之一。”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总经理杨艳明十分看好贵州风电发展前景。
 
  据测算,按照高原低风速风电场的经济评估,一个5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只要全年发电达到2000小时,在0.61元/度的上网电价下,风电场具有一定的盈利空间。根据统计,目前贵州已投产并网的28个项目年利润均在2000万左右。
 
  另一方面,国家对贵州风电开发的支持力度也在逐年加大。据了解,风电企业获得上网电价补贴与风电国家年度核准计划紧密相关。2011年,贵州获得的年度计划是50万千瓦、2012年100万千瓦、增补48.45万千瓦,2013年120.6万千瓦,刚上报的2014年度核准计划180万千瓦,贵州占全国年度核准计划量的10%以上。
 
  此外,2013年上半年,《贵州省分散式接入风电开发方案》是全国首个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的开发方案,开发总规模为120万千瓦,将分期分批实施。其中第一期项目开发总规模为50万千瓦,开发时限为2013至2015年;第二期项目开发总规模为70万千瓦,开发时限为2016至2020年。
 
  拓荒者的“追风”路
 
  海拔2900.9米的乌蒙山脉主峰——韭菜坪,被称为“贵州屋脊”,这里也是贵州风电历史破“零”之地。
 
  “2011年5月17日,韭菜坪风电场一期并网发电,我们在贵州的最高峰拉开贵州风电事业开发的大幕;2013年12月,威宁乌江源风电场五、六期正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成为贵州省迄今为止单体规模最大的风电场。”杨艳明介绍,华能新能源已在贵州建成并网投产了8个项目,分别为韭菜坪一、二期和乌江源一至六期,总装机容量为38.3万千瓦,已累计发电9.89亿度。
 
  目前华能新能源在贵州已投产并网的项目共累计发电8.98亿度,按相同发电量的火电厂测算,每年可节约标煤234万吨,相应可减排二氧化硫6575吨、一氧化碳88万吨、二氧化碳90万吨。
 
  “我们在贵州已获得项目核准20个,总装机容量达97.75万千瓦,我们的目标是到2015年底,建成贵州省第一个百万千瓦级的风电企业。”杨艳明信心十足。
 
  日前,中广核贵州龙里风力发电项目部发布消息称,该项目四期建设已进入尾声,96台风机实现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9万千瓦,上网电量约3.54亿度。与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2万吨,同时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8.7万吨,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龙里风电场只是中广核进入贵州的第一个项目,目前该项目的五六期建设也准备启动,预计2014年底将投入并网。此外,我们在贵定和麻江规划的4个风电场也已于2013年底核准开工,这四个项目共用一座220KV升压站,总装机容量17.5万千瓦。”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总经理高龙表示,未来该公司的风电项目将主要集中在黔南、黔东南、遵义及铜仁,其中黔南是发展重点。“目前我们已累计投入风电建设资金20亿元,预计到2016年将达到100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届时总投资也将突破百亿元。”
 
  “善用自然的能源”是中广核的企业理念。记者在龙里风电场看到,风机与草原融为一体,景色非常美丽。高龙告诉记者,中广核任何项目建设开始都是环保监理首先进场,“就说龙里风电项目,这里的地质环境复杂,土层稀薄,满山都是煤矿、铝土矿,为减少植被破坏,从进场线路设计到周边村民的水源保护我们都精心规划,平均一个5万千瓦面积的风电场就要投入500至600万元用于恢复生态。”
 
  “正在建设的贵定风电项目,我们准备上2.5兆瓦的风机,与之匹配的叶轮直径将达到121米,这可能将成为贵州最大的风机。龙里风电场五、六期建成后,该风电场总装机容量将超过30万千瓦,这样的高原风电场规模在全国也不多。”对于中广核在贵州的行进“节奏”,高龙胸有成竹。
 
  在盘县四格乡坡上草原牧场,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广西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四格风电场。项目规划装机容量为14.25万千瓦,分三期建设,全部投产后年平均上网电量3亿千瓦时。其中,一期装机容量4.75万千瓦,安装19台单机容量2.5MW风电机组,2012年8月全部投产发电,是国内首个单机容量最大的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数字化升压变电的内陆风力发电场。装机容量为4.75千瓦的二期项目也已投产并网,一、二期累计发电量1.5亿千瓦时。此外,该项目三期4.75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已获得省能源局核准。
 
  “盘县作为贵州煤炭大县,火电发展较快规模较大,随着四格风电场的建设投产,弥补了其清洁能源开发的历史空白。”四格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涛介绍,项目全部投产后,每年可为国家节约标准煤约9.78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13434.18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660.5吨、二氧化氮排放量约942吨、一氧化碳排放量约23.7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8.53万吨,有利于改善盘县能源结构,缓解盘县电力工业的环境保护压力。
 
  “由于坡上草原属省级风景区,风电场建设之初就对生态保护高度重视,两期共投入1200万元专门用于植被恢复种植优良草坪等,因此,本风电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戴涛说。
 
  除盘县外,大唐桂冠还在遵义、兴义等地进行测风,根据测风数据,规划总装机容量超过100万千瓦的共计10个左右的风电开发项目,其中遵义占到7个。
 
  产业集群雏形已现
 
  随着一批风力发电项目陆续启动,在“高原风谷”贵州,逐步建成风机、叶片、塔筒等风电建设配套设备生产基地。
 
  “2013年,银河长征电气生产的2.5MW永磁直驱抗凝冻风机、中航惠腾、中复连众生产的风机叶片,江苏保龙生产的风机塔筒已用于我省风电项目。贵州航宇生产的风机轴承异型环件国内市场占有率100%,大部分产品销往国外。”卓军介绍说。
 
  在风电建设项目中,风机成本占到60%以上,从外地采购风机设备到贵州,运输费用更是惊人。为减轻企业负担,实现产业配套,促进贵州风电更快更好发展,近年来省能源局积极促进各风机设备制造商入黔“扎营”。
 
  在风机主机制造方面,贵州省先后引进了广西银河科技、明阳、华瑞三家有实力的设备制造商,银河科技与遵义长征电器合作建设的2.5兆瓦抗凝冻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已正式下线,这种设备专门针对贵州冬季的凝冻天气,已用于大唐桂冠盘县四格风电场。
 
  作为西南最大风电生产基地的遵义长征风电产业园,占地168亩,总投资为4亿元,一期工程于2012年7月投产,年生产能力为200台2.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已完成盘县四格一期、二期共38台风力发电机组的装机,销售收入达5.32亿元。
 
  在技术研发方面,银河长征组建了强大的研发团队,包括国内、国外风电行业内的专家近60人,成功自主研发的2.5兆瓦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GX93,成为国内第一台通过中国电科院与德国GL共同组织的低电压穿越测试的风机,具有良好的并网性能,可有效提高风电场并网后的电网安全。
 
  叶片生产商则引进了贵州中航惠腾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和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其中,中航惠腾已于2013年7月下线首批风电叶片,该产品的交付,填补了贵州省风电行业叶片设备制造领域空白。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近年我国空气质量的下降,尤其是雾霾天气加剧,重新将市场关注的目光投向风电等清洁能源。从2014年及以后的形势来看,整个风电行业经过调整期后进入了理性发展阶段。加之国发二号文件确定贵州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做大做强能源产业,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浅层地温能等新能源”,为推动贵州形成完整风电产业链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风机设备制作企业要做好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才能在贵州分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