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锐陷裁员风波 内忧外患致其陷入困境
继光伏遭遇美欧“双反”之后,风电行业也遭遇“寒冬”。作为国内风电行业巨头,华锐从11月15日开始,350名员工停工放假。而截至到12月10日,这个数字已经攀升至469人。有业界人士认为,昔日的风电巨头是因为盲目扩张、内部管理失衡和外部产能过剩等原因而陷入经营困境。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华锐营业收入仅为36.34亿元,亏损2.55亿元,业绩同比下滑了128%,这也是华锐风电4年来首次出现亏损。截至今年9月30日,公司存货金额高达85亿元。
华锐陷入“裁员”风波
今年11月15日,华锐在办公楼贴出了《关于部分岗位员工停工放假的通知》,此次“被放假”涉及员工356人。通知称,公司业务受整体经济形势低迷和产业政策紧缩的不利影响,生产经营面临调整,众多岗位开工不足或已停产,大量员工已无工作任务安排,所以集团才决定对开工不足或者停产的相关岗位人员执行停工放假的决定。
根据北京市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的1260元计算,北京总部“被休假”的员工明年起可能每月只能拿到108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之后华锐又陆续增补了3次放假名单,分别是21人、35人和63人,最近一次是在12月10日,这样算下来已经约有469人被停工放假。
对于华锐现在的处境,中商情报网高级行业研究员吴超国认为,风电陷入困境主要受风电行业整体环境不景气的影响以及自身的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的影响,目前风电行业库存高企、产品价格一路走低,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华锐风电的亏损可以说是难以避免的。
曾5年创下国内第一
华锐,这家以2000万元家底起步于2006年的风电企业,从2007年至2010年间,净利润从1.26亿元猛增至28.55亿元。2011年1月5日,华锐风电以90元/股的发行价登陆A股市场,创下了主板市场20年来发行价的最高纪录,成为市值近千亿的风电设备生产商。 短短5年,华锐以令人咋舌的速度制造了中国企业史上的财富奇迹。但相比其他纯市场化竞争的行业,风电行业更多地依赖于产业政策和主管部门意志的支持。华锐的成功当然也离不开这些。
在国家发改委推动下,一系列扶持和鼓励风电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风电行业也迎来了爆发性增长。按照“十一五”初期的规划,“十一五”期间的装机量是500万千瓦,到了2007年底,目标调整到1000万千瓦。但事实上,整个“十一五”的装机量超过了4000万千瓦。5年间,中国的风电装机总量达4182.7万千瓦,连续5年翻番增长,跃居全球第二。
对此,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整个行业整体产能过剩导致华锐陷入大幅度裁员,盈利困难的处境,这并非是个案。
内忧外患致其陷入困境
随着产业政策的缩紧,国家能源局要求各省区市严格执行风电项目核准计划,不得擅自核准计划外风电项目,华锐的高额库存已经超过80亿元,资金链岌岌可危。同时,美国在12月18日做出终裁,认定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应用级风塔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并裁定中国应用级风塔存在44.99%-70.63%的倾销幅度,这其中就包括华锐所生产的应用级风塔。
外部环境形势严峻,华锐内部也出现一些问题。有业界人士认为,华锐生产单一产品的危险大是致使其陷入困局的主因。华锐在其最鼎盛的2010年,就应该进行多元化发展。其每年的大小专利可以达到上千项,但是,真正应用到生产中的却很少,应该加强科研与技术投入,并且促进专利应用。
湘潭电机股份风电部部长潘文威同意上诉人士的观点。他认为,华锐风电没有核心的技术,关键技术都是买来的。整体实力并不能算是风电行业的‘龙头老大’。同时,华锐选的是带齿轮箱的双馈发电机型,故障率很高,配件更换的成本也很高。这也影响了华锐产品的质量。
海上风电为突破口?
华锐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除了裁员、停工放假,公司还有其他战略方面的成型文件,已经开始内部调整。并开始把“双海”战略作为突破口。据上述人士称,华锐已经成立了‘华锐风电国家能源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已开发出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3兆瓦、5兆瓦和6兆瓦陆地、海上和潮间带系列风电机组,并进行10兆瓦及以上更大功率风电机组技术的研发。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已经投入运营, 6兆瓦风电机组也已在江苏完成调试并网。
潘文威认为,风电企业要想发展,要在保障质量下控制成本,先活下来。然后采用发电机优化设计、零部件国内采购、批量采购等措施,提升自身竞争力。中国风电行业不能大跃进。首先要提高风电行业市场的进入等级,然后要改变风电企业评估体系,不能仅按生产量来评估一个企业实力,应该综合考虑其产品质量、故障率和发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