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供热、风电直供厂用电、风火联合运行、风电直供高耗能企业等风电消纳措施,在中国现有的电力运行模式下,因其并未解决“风火矛盾”的经济利益问题,恐治标难治本。
近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做好2013年风电并网和消纳相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内蒙古和吉林把推广风电供热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并希望甘肃用风电直供高耗能企业。整篇《通知》的关键词为“并网消纳”。
国家能源局如此关注并网消纳,缘于2012年的弃风限电创下历史新高,白白浪费了200亿度风电,利用小时数进一步下降,个别省份徘徊在1400小时左右,三北地区的风电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至少连续两年,能源局给出的本地消纳措施为风电供热、风火联合运行等,这主要借鉴了丹麦的经验。早在2010年,国家能源局即委托国网能源研究院在北京举行风电与供热国际研讨会,丹麦国家电网公司、丹麦EA能源咨询公司介绍了其成功经验,此后,国家能源局多次率队前往丹麦等欧洲国家考察风电本地消纳措施,结合中国实际,逐步形成了风电供热、风电直供厂用电、风火联合运行等消纳手段。
然而,在中国现有的电力运行模式下,上述措施面临一系列的技术、政策束缚,也并未解决核心的经济利益问题。
隶属于华能的内蒙古北方龙源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在2011年8月接到了国家能源局的“风火联合运行”示范项目的委托,试验“前旗沙德格风电直供火电厂用电”。之所以选择内蒙古,因为蒙西电网独立于国家电网,试验效果容易撇开诸多复杂因素,更为重要的是,这里风电与火电争发的矛盾突出,弃风限电较为严重。
国家能源局的设想是,利用本应弃掉的风电,直供附近火电厂的厂用电,5万千瓦装机的沙德格风电场若能找到这样的“大客户”,则盈利无忧,况且这个“大客户”同样隶属于华能集团,利益方面容易协调。
北方龙源风力发电公司乐于为国家能源局的新政探路,然而,当其着手操作时马上意识到,这个课题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
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居然是找不到有能力的设计院,一墙之隔的内蒙古电力设计院听了北方龙源的叙述后,直接说做不了,火电厂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运行,风电场却要看西北风的脸色,内蒙古电力设计院不具备试验平台。既然地方设计院能力有限,找家国家级的吧。北方龙源随后联系了中国电科院,中国电科院同样认为困难太大。最终,西北电力设计院才说可以试试。
只要研究,技术上的难关可以迈过,但示范项目一涉及到电价问题,情况就复杂多了,需要协调多个部门并打破一些旧有的框框。
北方龙源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保证风电停机时火电厂不间断运行,需要电网向火电厂临时供电,但这部分电的电价是多少,此前没有规定。更为重要的是,风电供火电厂厂用电的电价是多少,同样也没有规定。如按照国家发改委2009年颁布的风电标杆电价,内蒙古自治区每度风电要高达0.51元,刨去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补贴,也要0.3元/度,而火电厂自己发电的成本只有0.1元/度。这就是说,火电厂平白无故地多出了0.2元/度的成本,示范项目或许可以有些损失,但推广起来困难就大了。北方龙源面临的电价问题,在风电本地消纳示范项目中具有普遍性。
北方龙源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内蒙古经信委批准该火电厂多发一些电,以弥补损失,但问题是,如果这个火电厂多发,其他的火电厂或风电场就得少发,这在经济学上是个“零和博弈”,即让你赚了必然让别人去亏。
北方龙源认为,风电直供火电厂的项目中,火电厂一方看不到好处,很难有双赢的方案。
电价和计划电量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要钱的地方又来了。此前,风电场与火电厂之间没有电缆连接,示范项目则需要架设新线路,此项目的风电场与火电厂距离30公里,这在实际中还算是非常近的,每公里架线投资120万元(根据当地地形),30公里的总投资为3600万元,加上附属设备,则会达到5000万元。只有规模足够大的风电场才能把这部分投资消化掉。
即使以上所有困难均可迎刃而解,在北方龙源看来,示范项目的推广也成问题。沙德格项目的风电场、火电厂、用电户三者距离如此之近的案例实属少数,多数风电场都远离居民区,难以实施风电供热、风电直供高耗能企业的方案。
如果把示范项目放到整个弃风限电严重的“大电源、小负荷”地区来看,如吉林、内蒙古,当地的火电厂、热电厂已然超过需求量,风电多发则必然导致火电少发,内蒙古电力公司总经理张福生很形象地把风电和火电的调度关系比喻为“风大火小,风小火大,风进火退,风退火进”。然而示范项目却并未解决两者根本经济利益矛盾。
在北方龙源看来,这还需要大的可再生能源观念的建立及现有电力运行模式的突破。风电资深专家杨校生说:“什么是优质能源?清洁、永续使用的能源才是优质能源。观念不突破,问题就不好解决。”